正文 第16章 京劇與地方劇種的繁榮(1 / 2)

昆曲在衰落之中,各地方劇種卻在很快產生和發展,中國戲曲因而進入一個百花盛開的新的曆史階段。1956年戲曲譜查,國內各民族約有360餘種劇種,這些大部分是在清末甚至民國初年產生、興盛起來的。

一、京劇的產生和發展

京劇的產生(1)京劇的起源是“四大徽班”進京,至今約200年曆史。如從聲腔上探源則可追溯到元代。北曲→海鹽腔→昆山腔→徽班(昆曲)→京劇。如關漢卿《單刀會》用北曲,不少曲牌留存在昆曲中。當然,徽班不是京劇,京劇的正式形成應是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事。當湖北演員李六、王洪貴等到京,以“楚調”(即後來的“西皮”)而出名,楚調與徽班(二黃)結合,又多方吸收,不斷改革,於是形成京劇。(2)京劇之所以成為一種新型劇種,關鍵在於音樂唱腔。京劇唱腔是以“皮黃”,即西皮二黃為主。①西皮,清初陝西秦腔傳襄陽,再傳武漢附近,經加工改造而成,湖北人稱戲詞為“皮”,襄陽在西,故名西皮。又稱襄陽腔,又稱北路(陝西在北)。因皖在湖北之南,二黃又稱南路。西皮,活潑昂揚,剛勁明快,用於表現歡快喜悅或激動情緒。常用於敘事、對話等。②二黃,清初徽調主要腔調,最初形成於湖北,唱戲的多為黃陂、黃岡人,故稱二黃(有人說起於江西宜黃,訛為二黃)。後流行到安徽,再流傳到北京,形成“京二黃”。“二黃”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多用於表現懷念、深沉、蒼涼的感情。③除了西皮、二黃外,還吸收了一些其他劇種音樂,如“南梆子”,用以表現少女的柔情等。④西皮、二黃均有反調,即反西皮,反二黃。西皮胡琴裏外弦定音為6、3,反西皮為2、6;二黃為5、2,反二黃為5、5。反調一般用於表現深切悲痛等感情。⑤京劇唱腔基本上是“板腔體”,西皮、反西皮、二黃、反二黃,均有不同的板式。板類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節拍和節奏不同。如慢板,節拍1/4,一板三眼;原板,2/4,一板一眼;流水為1/4。還有導板、散板、搖板、碰板、垛板、回龍腔等等。京劇的發展京劇在道光年間正式產生,此後,經曆了三次大變革,三次發展。(1)第一次大變革、大發展在清末,主要在光緒年間。這時,京劇很繁榮,北京形成了多種流派,如楊月樓(楊猴子,三慶班,老生兼武生),汪桂芬,孫菊仙,譚鑫培等各派,總稱為“京派”。後來,上海羅某開戲館,邀北京藝人演出,傳到上海。上海對京劇多有創新,如武打,翻跌衝,起打猛,與北京的穩健不同。汪笑儂等演《獻地圖》等,很有名,稱海派。以後,京劇沿長江而上,南京、長沙、南昌、杭州等地,流布更廣。(2)第二次大變革,大發展。辛亥革命前後,民國初年,梅蘭芳銳意創新,編排新劇,服裝道具也大膽革新,謂“時裝新劇”,名聲很大。1919年,率團赴日演出(第一次出國),1924年赴蘇演出,1929年赴美演出,京劇於是在國外影響巨大。除梅蘭芳外,還有程豔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均有名,稱“四大名旦”。在上海,歐陽予倩也有名,時稱“北梅南歐”。1919年,他還創辦了第一所伶工學社(在南通)。(3)第三次大變革大發展,是解放以後,主要是十七年。

二、地方劇種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農村,曆來歌舞盛行。這些民間歌舞,到清末有許多已發展成為民間小戲,在農村逢年過節時演出。它們不是前麵所講已形成聲腔的“花部”“亂彈”,一般是“二小戲”(小旦,小醜)或“三小戲”(小生、小旦、小醜),隻演一些農民熟悉的簡單的故事。由於清末農村經濟進一步破產,大批農民流入城市,這些小戲也流進了城市,並受城市戲曲和表演藝術的影響,進一步發展起來,逐步形成了各地方戲曲劇種。例如,上海的“東鄉調”在光緒十五年(1889)進入城市,後發展為滬劇;1911年進入上海的“香火戲”,在蘇北碼頭工人中受到歡迎,逐漸發展為淮劇。在今天的360多個劇種中,由民間小戲發展起來的劇種大約占了三分之二。越劇1910年前後形成劇種。在嵊縣民謠、山歌基礎上受餘姚秧歌班的影響而形成。初名的“的篤戲”(因為隻有一付拍板,一個竹節篤鼓按節拍,聲音“的篤”,故名),又名小歌班。逢年過節沿門賣唱,唱一段,給一塊年糕。後來發展成演故事,並有絲竹伴奏,1916年進入上海。1923年,嵊縣的金麼水在農村招了一批女孩子學戲,在上海掛出“紹興文戲,文武女班”的牌子,以後轉嘉興、杭州演出,大受歡迎。從此,越劇一般隻招女孩子,不招男的,成為“女子劇團”,並且人才輩出,成為一個很強的劇種,可以與京劇爭高低。1943年,袁雪芬組織“雪聲劇團”,進一步改革。1949年以後,成立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上海越劇團,得到繼續改造和發展。演《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聞名全國。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清道光年間形成民間小戲。以後,吸收徽劇和青陽腔的藝術營養,演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