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京劇與地方劇種的繁榮(2 / 2)

由於長期流行於懷寧地區,故稱“懷腔”。解放後,嚴鳳英演《天仙配》,聞名全國,並廣為流行。評劇由河北東部一帶的“對口蓮花落”(又名十不閑)發展而來,清末形成小戲,流行於農村。當時,東北的“二人轉”發展成“蹦蹦戲”(平地演出時叫地蹦子,故名),也頗流行。兩者均為一旦、一醜扮演故事(如醜扮琴童兼張生,旦扮紅娘兼鶯鶯),二名相似。後來,“對口蓮花落”發展到唐山和門頭溝,蹦蹦戲發展到錦州,再到唐山,雙方互相交流,於是形成“唐山落子”。1912年,月明珠等人在唐山建“驚世戲社”,受到煤礦工人的歡迎。不久,該社到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演出,中心從唐山轉到東北,1928年以後,改名為“評劇”。1931年9月18日以後,關外藝人白玉霜等人流入天津、北京,進一步改革,形成了評劇的不同流派。1935年以後,南下上海,擴大劇種影響(1920年,白玉霜率劇團到上海)。江西的地方劇種(1)青陽腔。弋陽腔——樂平調——安徽青陽腔(該地屬貴池,故又中貴池調)→流傳下來,清末已基本失傳。1956年,發現該腔在湖口、都昌等地還在流行。該腔對研究弋陽腔及高腔係統有重要意義。(2)贛劇。由樂平腔發展而來。明末清初,分饒河班(以波陽、樂平為中心,流行於萬年、餘江、浮梁一帶),廣信班(玉山、貴溪一帶),兩班都演高腔兼昆腔。饒河班保存較多古老風格,廣信班受金華戲較大影響。贛劇原音樂簡單,無弦樂伴奏,念白似朗誦。解放後,進行多方改革,形成今天贛劇的麵目。今有贛劇團。1986年11月,“玉茗花戲劇節”時,演出改編的《邯鄲夢》,後上京演出,得到好評。(3)采茶戲(又名“花鼓戲”)。全省許多地、縣均有采茶戲,撫州、吉安、高安、上高、贛州等,但各有風格,有所不同。較早的采茶戲是贛南的“茶籃燈”,是一種民間歌舞,以後發展為民間小戲。主要有三個特點:①三字腔(句末有呀依嗬,哪嗬嘿等三個虛字的耍腔),②扇子舞(男女均以扇子作舞具),③矮子步(小醜動作,走矮步)。南昌采茶戲,同名而不同實,它可能是由湖北黃梅戲或湖北采茶戲演變而來。1926年由市郊進入城市,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