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霓裳》與玄宗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的精品。據說此曲為唐玄宗所作。一天,道士羅公遠行施法術,帶領唐玄宗暢遊月宮,遇見月宮的幾百名仙女,身著“素練霓裳”,正在輕歌曼舞。音樂如同仙樂,十分動聽,唐玄宗就“默記其音調”,親自編寫樂曲。當時正靠回憶寫了一半,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婆羅門》曲,玄宗便將月中的曲調作為“散序”,將《婆羅門》作為“中序”等樂章,定名為《霓裳羽衣曲》,以紀月中之行。另一種傳說沒有遊月宮的情節,而是說玄宗登三鄉驛,望著女兒山的美麗景色,心中忽然興起往月宮聽音樂的美妙幻想。遊山歸來,就著手音樂創作,把遊仙的幻想表現出來。後麵的情節與上述相同,即糅合了《婆羅門》樂曲的精華。但不管哪一種說法,此曲都與唐玄宗有關。白居易曾在宮中看過此曲的精彩表演,並賦詩《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備加讚頌。其中這幾句最為傳神:W“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形容此曲的舞姿如輕盈飛雪,行空遊龍;如綠柳拂岸,白雲舒卷。後來,詩人在蘇、杭任刺史時,曾教會歌妓表演。他的家僮也會奏此曲。《霓裳羽衣曲》樂譜早已散失,宋人薑夔《白石道人歌曲》有該曲的片斷殘存。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因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世稱唐明皇。他多才多藝,尤其迷戀音樂,是聞名中外的皇帝音樂家。他能演奏各種絲竹樂器,善於即興作曲,即興演奏,是位多產的作曲家。除上述“霓裳曲”外,還有《紫雲回》、《龍池樂》、《光聖樂》、《得寶子》、《淩波仙》、《春光好》、《秋風高》等曲目十幾首,見於文獻記載。據說他經常在夢中聽到仙樂,上朝時袖懷玉笛,手指按在孔上尋找夢中音樂。他還利用皇帝的權威,采取一係列提倡和鼓勵音樂活動的措施,對唐代音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他為法曲與胡部新聲合奏,特地發了一道詔令。他還特地設立“千秋節”,每年讓文武百官放假三天,欣賞歌舞表演,為音樂藝術的表演者提供實踐舞台。他的最大功績在於創辦音樂舞蹈機構“梨園”,收集文藝人才,教習、表演法曲。因地點在禁苑梨園而得名。玄宗時共有三個梨園。一個在長安宮中,主要表演法曲,專門試奏唐玄宗的新作;一個在長安太常寺裏,稱為“太常梨園別教院”,主要試奏藝人們創作的法曲;一個設在洛陽太常寺裏的稱為“梨園新院”,以演奏各種民間音樂為主。唐玄宗親自從坐部伎裏挑選出三百名男樂工,幾百名女樂工,住在宮中的宜春院,女樂工依色藝高低分成不同等級。以“內人”為最佳,其次為“前頭人”、“宮人”,再次為“彈家”。著名樂工李龜年、雷海青,名歌手永新(女),都是梨園藝人。因玄宗經常親臨梨園指導,凡遇不妥之處,親自教正,所以,梨園藝人都被榮幸地稱為梨園弟子。後世藝人也都往往以梨園弟子自稱,而唐明皇也就很自然地被他們像保護神一樣供奉起來。
八、“猶抱琵琶半遮麵”
琵琶除了用作伴奏、合奏、領奏外,在唐朝已經開始單獨表演。白居易(772—846年)的名篇《琵琶行》,對於琵琶女的精湛演奏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故事發生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市)江頭的一個月色迷人的夜晚,作者送客上船,因秋風蕭瑟,別宴慘然,而又無管弦消愁,心情非常不佳。忽然聽到水上傳來不同凡響的琵琶聲,於是“移船相近”,邀請琵琶女表演。詩歌先描寫琵琶女在表演前“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的羞羞答答的動人姿態。坐定後,那三兩下調弦的叮咚聲響,已是“未成曲調先有情”。那“掩柳”曲折的弦音,“低眉信手”的撥弄,似乎在訴說她平生不得誌的無限情思。詩歌又以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寫琵琶錯雜的大、小弦聲,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清脆悅耳。抒情段落,猶如花間鶯語,幽咽泉流;激烈的樂段,猶如“銀瓶乍破”,“鐵騎突出”。一曲既終,萬籟俱寂,滿座悵然,貶官潯陽的詩人,已感動得淚濕了兩袖青衫。琵琶獨奏的感染力到了這種地步,真稱得上鬼斧神工、高妙絕倫的音樂神品。五代顧閎中繪的《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琵琶女獨奏,從聽眾的各種神態看,與潯陽女的表演,定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琵琶高手很多,最著名的有段善本、雷海青、賀懷智、裴神符、曹剛等人。曹剛之父曹善才,曾在梨園供奉,桃李滿天下。據說,《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也是他的高徒。而各人的演奏風格也各具千秋:曹剛善用撥,下撥有力,如風如雨;裴興奴擅長“攏拈”手法。時人稱之為“曹剛有右手,興奴有左手”。第一個廢撥為彈,用五指替代撥子的是貞觀年間的裴神符。這在琵琶演奏史上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最有趣味的是發生在貞元年間(758—805年)長安城的一次自發的琵琶比賽。那天,唐朝官員和百姓聚集在天門街進行祈雨活動。街的兩頭搭起了兩座高高的彩樓,彩樓下麵人山人海,旗幡飄舞。祈雨活動到了高潮時,東市、西市彩樓上的節日表演開始,傾城而出的盛大演出,藝術家們紛紛獻藝,爭豔鬥奇。其中,就有轟動一時的琵琶競賽。先是東市彩樓上有號稱長安“宮中第一手”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侖的精彩表演。康昆侖不負眾望,彈了一首新創作的《羽調綠腰》,曲調幽雅,技藝超群。奏畢,東城的觀眾狂熱歡呼,認為此輪比賽穩操勝券,因為康昆侖是全長安最傑出的琵琶手,不可能再有誰來與之抗衡。西市的觀眾難免有點氣餒,隻是懷著一些近乎絕望的眼神,注視著西市的彩樓。正在此時,奇跡出現了。西市彩樓上出現了一位珠光寶氣、盛裝豔麗的絕代佳人。她懷中揣著一麵鑲嵌著螺鈿的紫檀琵琶。隻見她轉軸撥弦,發出陣陣清澈的散音,接著便全神貫注地表演起來。她那靈巧的手指在琵琶上如采花飛蝶,激昂、輝煌的樂聲飄在天門街上空。這雖然也是與康昆侖彈的同一隻曲子《綠腰》,但她把它從羽調移到“楓香調”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