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人都知道這是難度更大的演奏。曲終,東、西兩市的觀眾都齊聲高呼起來,她無疑是這次琵琶賽的優勝者。康昆侖更是驚歎不已,趕忙上西市彩樓,要拜那女子為師。但誰知那佳麗換了衣飾出來,竟是一位鬢發全無的和尚。這和尚就是長安莊嚴寺的藝僧段善本。康昆侖也真的拜段善本為師。段善本的學生不止康昆侖一人,共有幾十人之多。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李管兒,有元稹的《琵琶歌》為證:“段師弟子數十人,李家管兒稱上足。”
九、中外音樂交流
隋唐音樂的昌盛又表現在中外音樂交流上。早在漢代,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及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等國,就流行我國傳去的鼓吹樂和琵琶(阮)等等樂器。南北朝時代,高麗、百濟音樂曾多次傳入我國。周武帝還把它們列為“國伎”。隋代的宮廷中經常可以聽到高麗、新羅、百濟三國的音樂。隋唐兩代,高麗樂都被列入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唐宮廷中經常演出的曲目有《歌芝棲》等二十五曲,所用樂器有笙、簫、橫笛、貝、琵琶、齊鼓等十四五種,樂工達二十八人之多。後來,民間也有《高麗》一曲流行,可見中朝音樂文化交流的密切。與一衣帶水的日本,兩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更為密切。早在南北朝時,我國樂器已傳入日本。隋代宮廷裏,也已經有稱為倭國伎的日本音樂演出。入唐以後,日本派出的十三次遣唐使中都有一定數量的音聲長和音聲生。音聲長指來唐朝的日本音樂家,音聲生指專門來我國學習的留學生。其中有擅長彈琴的良岑長鬆等人。規模最大的遣唐使團有三次。分別有五十七人、五百九十四人、六百五十一人之多。其中第一次有日本人吉備真備在唐學習經史、文藝達十七年,公元735年回國時,帶去方響、銅律管和我國音樂專著《樂書要錄》。第二次使團回國後將我國音樂家袁晉卿、皇甫東朝及其女兒皇甫升女請去。他們在日本音樂會上演奏唐樂,並在日本成立於702年的音樂機構“雅樂寮”中供職,專門傳授雅樂,為日本音樂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第三次使團中有位遣唐使判官,名叫藤原貞敏。他曾向我國八十五歲的琵琶博士廉承武學習琵琶,終於學會“新聲數曲”,且能“殆盡其妙”。臨別,廉承武還授與他數十卷樂譜,贈送琵琶兩麵,此示師生之誼。據文獻記載,當時傳入日本的隋唐樂曲有一百五十多首,包括唐代大曲《破陣樂》、《上元樂》、《武媚娘》、《夜半樂》等名曲。另有蔡伯喈的《琴經》九種一百三十卷,以及唐代樂工石大娘等人的傳譜《五弦譜》。日本正倉院所藏唐代琵琶和日本法隆寺藏唐七弦琴,都被視為日本的國寶珍藏至今。此外,唐代與毗鄰的天竺(印度)的音樂交流也相當頻繁。早在前涼張重華(346—353年)占據涼州時,就將天竺樂伎帶回中原。後天竺國王出家為僧,來我國遊曆,也介紹了該國音樂。天竺樂在隋唐時已被列為九部樂、十部樂之一。樂隊所演奏的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鈸、貝等。著名的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等。唐玄宗創作《霓裳羽衣曲》就直接吸收了天竺樂曲《婆羅門》,達到二者難以分辨的程度。貞觀年間,我國高僧玄奘(602—664年)去天竺,戒日王在接見他時,就提起《秦王破陣樂》,但並不知道“秦王”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所以玄奘特別對此作了解釋:“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使戒日王明白“秦王”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沒有繼承王位時的名號,現在登上王位就稱天子,借此宣揚唐朝的國威。這也說明《秦王破陣樂》的樂聲已經波及恒河流域。其他,隋唐時代與扶南(柬埔寨)、驃國(緬甸)、嗬陵(印尼東爪哇)等東南亞各國,也都有著相當密切的音樂文化交流。“扶南樂”早在三國時代吳赤烏六年(234年)就傳入我國,隋煬帝時,有一批扶南樂工從越南南部的林邑來朝貢。唐代曲子中也有《扶南曲》流行。唐貞元十八年(802年),驃國王子曾率領由三十五人組成的歌舞隊來長安演出。節目中有《佛印》、《滌煩》等十二首歌舞曲,其內容“多演釋氏之詞”,即都是傳播佛教教義的歌舞。他們的演出轟動了長安城,白居易為此還寫下一首動人的詩篇:W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064鬥藪龍蛇舞。詩的大意是:玉螺角聲響,發髻高聳的舞隊出場;銅鼓點點,伴隨著異族紋身裝飾的舞伎;珠光寶纓閃爍旋轉,連天上的星鬥都搖曳,成串的花064隨舞姿飄忽,像龍飛蛇遊一般的嫵媚。
十、都市音樂活動
宋時,汴梁、臨安等大城市,音樂活動異常活躍,每逢正月初一、十五,汴梁城中心的大街小巷都搭起樂棚或影戲棚,宣德門前的燈山、樂棚最為精彩、繁華,著名藝人紛紛登台獻技,有溫大頭、小曹的雜劇,楊文秀的鼓笛等,台下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汴梁的相國寺、景德寺、大佛寺等廟宇,每月舉行盛大的廟會。最大的相國寺每月要舉行五次,廟會那天,遊客挨肩接踵,廟門內擺滿各種貨攤,殿前設有樂棚,演出歌舞、百戲。汴梁的道教寺觀也很多,每逢六月二十四日保觀的宗教活動,最為熱鬧。殿前搭有樂棚,在前一天已開始由教坊、鈞容直奏樂和演出雜劇。二十四員更為熱鬧,從早到夜都有民間藝人表演雜劇、鼓板、小唱、叫果子等二十幾種百戲節目。城東一帶的巷子裏,有幾處固定的商品交易兼遊藝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市或瓦舍。像解放前北京天橋一樣,三教九流,說唱賣藝的,什麼都有。瓦子裏用欄杆圍起來的演出場子,叫勾欄。這顯然是戲院的前身。以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不管風雨寒暑,天天趕來演出,以滿足城市居民的娛樂生活。汴梁約有五十多座勾欄,最大的可容納觀眾數千人。有史記載的傑出男女藝人和各種節目眾多,如徐婆惜、封宜奴的小唱,張七七、王京奴的嘌唱,董十五、趙七的影戲,張翠蓋、張成的雜劇,孔三傳的諸宮詞,孫寬的講史,任小三的杖頭傀儡,張金線的懸線儡傀等等。勾欄藝術的技藝互相切磋,競相爭雄,得到迅速提高,甚至在宋徽宗生日那天,被召進宮裏表演。杭州在北宋時已經商業活動活躍。“靖康之變”後成為南宋的首都。秀麗的景色和繁榮的經濟,也帶來音樂文化的發展,出現了稱為“社會”的藝人專業組織,如有遏雲社(唱歌)、蘇家巷傀儡社(傀儡戲)、女童清音社(隊舞)、清樂社(清樂)、律華社(吟叫)以及子弟緋綠清音社(雜劇)等幾十個“社會”。社會藝人有社規,有傳授,訓練有素,通常主要在瓦子的勾欄裏進行定期表演,在重大節日期間也會去其他地方參加臨時性的演出。其他還有在酒樓茶肆賣藝的“趕趁人”和隻在城市空曠場地賣藝的“路歧人”,雖然他們的技藝遠不如“社會”藝人,但對豐富都市的文化景觀,調節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一定促進作用。頻繁的音樂活動如果缺乏故事情節,就難免有單調、重複之感,不能適應市民的需要。歌舞帶上故事情節,也就萌發了戲劇的雛形。我國的戲劇正是由歌舞演變而成,並始終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被稱作優伶的樂舞戲謔藝術,以樂舞為主的稱“倡優”,以戲謔為主稱“俳優”。他們的表演往往帶有故事性,後發展為唐宋的“參軍戲”,由參軍和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表演,往往諷刺朝政和社會現象,有一定故事情節。到宋元時期,我國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戲劇——大曲和雜劇。
十一、軍樂和儀仗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將打擊樂器運用在軍事上的傳統。長期以來,軍隊都使用擊鼓進兵、鳴金收兵的號令方式。先秦時代的鳴金主要有,金享於、鉦等二種樂器。 《國語晉語》記載:“戰以,金享於、丁寧(即鉦),儆 其民也。”明、清的軍樂隊有較大的發展。軍樂隊通常以鼓號為主。軍號一般在坐騎上吹奏,有大、中、小之分。明代沐英墓出土的長尖號筒實物,就是為一般軍樂和儀仗所用,與成都白馬寺明墓出土的彩繪瓷樂俑手中持的號形製相同。彩繪瓷樂俑中間一人握著大嗩呐。嗩呐最早記載,見於明王磐(約1521年前後在世)的詠喇叭《朝天子》詞,借喇叭、嗩呐以譏諷閹臣弄權。後戚繼光把嗩呐用於軍樂。嗩呐的尖銳、激越和富於表現力等優點,大大豐富軍中鼓吹樂的雄威場麵。明人畫《入蹕圖》中有一組戎裝的樂隊,一行十人,正騎著馬龍騰虎躍般地一邊奏樂,一邊前進。其中除二人吹笛外,其餘八人都持鼓、鑼等打擊樂,是一組地道的笛吹鑼鼓樂隊。這說明“十番鑼鼓”還可以在馬上演奏。軍中樂隊除戰鬥、儀仗用的簡單的鼓、號以外,在平時娛樂中也采用完整的“十番”樂隊。我國古代戍邊的軍隊,每當打了勝仗班師回朝時,士兵們在整齊的行軍中,都要高唱凱歌。這時,軍中樂隊就大顯身手,鏗鏘的凱歌合著雄壯的鼓樂聲,真有一副“天威卷地過黃河,萬裏羌人盡漢歌”的英武氣概。隨著明清封建主義中央集權高度發展,以儀仗、禮節為主要內容的宮廷音樂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宮廷的儀仗音樂主要為官廷郊廟、朝賀和宴饗這三類政治活動而設。在清代又加上巡幸時所特用的音樂。三類重大政治活動都用“中和韶樂”。中和韶樂,顧名思義,含有複古的情調。所用樂器也絕大多數屬古代樂器,民間已久不使用,如編鍾、編磬、建鼓、琴、瑟、簫、篪、塤、笙、搏拊等。但在不同場合所使用中和韶樂的規模和內容不盡一致。祭祀用樂的規模最大,如包括配歌、伴舞的“歌生”、“舞生”在內,共有二百零四人。歌詞多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音樂多采用非常造作的藝術性很低的“雅”樂,以顯示其古樸,實則是毫無生命力的表現。朝會和宴慶所用的“中和韶樂”,樂器種類不變,數量大大減少,歌詞和音樂也都是“雅樂”一類的。鹵簿大樂都用於祭祀、朝會、宴饗時皇帝出入的儀仗。所用樂器有龍鼓、畫角、大銅角、小銅角、金、鉦、龍笛、杖鼓、拍板等器樂,都可以邊行邊奏。樂隊人數可多至一百一十六人,其中龍角鼓就有四十八麵,畫角二十四件。可以想見如此龐大樂隊所奏出的聲響,簡直是驚天動地,威嚴無比!在大殿舉行的朝會和宴饗,有時也用一種由二十四人組成的叫做“丹陛大樂”的樂隊。其中大鼓、方響、雲鑼和管等四種樂器都是站著演奏。如涉及到出兵凱旋等內容,通常要加上“鐃歌樂”。清代的鐃歌樂主要用於皇帝出巡,車駕所到之處,用大銅角、小銅角、金口角、雲鑼、龍笛、平笛、管、笙、金、銅鼓、銅點、鈸、行鼓、蒙古角等,均在馬上演奏。除歌者外,共用樂工四十八人,歌詞無非也是稱頌皇帝武功,描述風景優美,粉飾歡樂太平等。宮廷音樂隨著禮儀進行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如皇帝出入奏“中和樂”;文武大臣行禮奏“丹陛樂”;用餐奏“清樂”,用絲竹樂隊二十餘人奏樂,不用粉飾舞蹈;進酒時奏“慶隆樂舞”,用一百多人的歌舞音樂場麵烘托氣氛,顯得隆重而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