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作光的舞蹈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把它們綴連起來,可以看到民族舞蹈創作近半個世紀的變遷與發展。賈作光本人也將因他對蒙族舞蹈的曆史性貢獻而青史留名。32.“新疆第一舞人”康巴爾汗 提起新疆,人們首先會想到它的葡萄和歌舞。天山的雪水給了戈壁綠洲最甘美的饋贈,綠洲上的人們便用歌舞向大自然投去最純情的回報。天山腳下的維吾爾人是真正的歌舞民族。在平常的日子裏,隻要有人打響第一聲手鼓,無論是在庭院中村道上還是田埂邊,人們都會尋著鼓聲的方向聚集歌舞,更不用說在他們的“巴紮”集市、“麥西來甫”和其它宗教、民俗節慶日了。“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能唱歌”是維吾爾人的真實寫照。
正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孕育、創造和保存了大量的傳統舞蹈:賽乃姆、多郎、薩瑪、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都是新疆各地流傳很廣的民間舞蹈,而首先對新疆民間舞進行整理、並將之升華為藝術舞蹈帶往內地的,是“新疆第一舞人”康巴爾汗。1947年,康巴爾汗一行在上海等地的表演,轟動了社會,它讓內地人第一次領略了新疆獨有的舞風和舞韻。在《盤子舞》中,康巴爾汗雙手各持一盤,指夾竹筷,隨著音樂款款起舞。手中的竹筷輕輕敲擊著瓷盤,清脆的盤聲和著悠揚的弦樂在耳際間索繞。她嬌美動人的麵容,典雅端莊的舞姿,眉目間的一顰一笑,都傳達出難以言表的風韻,讓人隱隱地聯想到天山的神秘和妖燒。除《盤子舞》外,康巴爾汗的代表作還有維吾爾族的傳統經典《林帕黛》和它的姐妹篇《烏夏克》。 康巴爾汗1922年出生在南疆的歌舞之鄉喀什喀爾。她曾在莫斯科音樂舞蹈學院接受過最良好的舞蹈教育。除芭蕾訓練外,她主攻中亞各民族的傳統舞蹈,對維吾爾、俄羅斯及前蘇聯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境內的各民族舞蹈都有很高的造詣。30年代,康巴爾汗作為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演員,曾與烏蘭諾娃、列別辛斯卡婭等前蘇聯功勳演員一起,同台為斯大林、米高揚、莫洛托夫等國家領導人獻藝。“新疆第一舞人”的康巴爾汗,在解放後,為創立和發展新疆的專業舞蹈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53.(“東方三絕”的阿依吐拉、崔美善、莫德格瑪)如果說,康巴爾汗的藝術風格代表了維吾爾族舞蹈中高貴典雅、含蓄端莊的一麵,那麼,阿依吐拉表演的《摘葡萄》,則讓人們見識了維族舞蹈中熾烈奔放和急如旋風的另一麵。舞蹈由中庸的慢板開始,表現了維族少女在收獲的季節來到葡萄園裏,望見晶瑩剔透的葡萄墜滿枝頭,少女心中充盈著豐收的喜悅。阿依吐拉平穩、從容的舞步和維族舞蹈中特有的膝部微顫,使整個舞姿顯得柔媚而富有彈性。切分節奏中略帶閃爍的舞動和緊鼓慢舞間的移頸、翻腕、彈指,都顯示出純正濃鬱的新疆舞風。阿依吐拉在前半部分的表演熱情而有節製,俏麗動人的身姿透露出青春的驕傲與矜持。接下來的快板中,她以高超的技巧做了大段華采性表演。一陣緊似一陣的鼓聲裏舞蹈瀑布般一瀉千裏,最後,在一段激越的手鼓聲和讓人難以置信的飛速旋轉之後,舞蹈戛然而止定格在一個蹺手彎腰的造型上。獨舞《摘葡萄》主要采用了維族民間的手鼓舞形式,然而它的藝術魅力卻並不僅僅在於把民間精湛的手鼓舞技藝淋漓盡致地複現在舞台上。
編創者們擷取了生活中最普通的細節——葡萄的酸與甜,並以此為契機來結構作品,造成舞蹈在情緒色彩、節奏速度上的對比與變化,以及人物表情上的種種微妙表現,從而使整個舞蹈情趣盎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阿依吐拉不僅以她高超的技巧在炫技性的旋轉舞段裏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她細膩、準確,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是讓人們在以後長久的歲月裏津津樂道。 朝鮮舞蹈婀娜的體態,內省含蓄的氣質,沉靜清幽的意境,以及若隱若現若斷若續的呼吸和舉手投足間所有精微難言的韻味,不知讓多少舞蹈演員和舞蹈觀眾著迷;另一方麵,在諸東方舞蹈中,朝鮮舞的精深複雜和難以駕馭也是有名的。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的觀眾都把崔美善同朝鮮舞聯係在一起。 1934年,崔美善降生在朝鮮慶尚南道的一個民間藝人家裏。幼年時,隨著父母的歌聲和長鼓飄零賣藝來到中國的黑龍江。在民間歌舞的耳濡目染中,崔美善藝術的天性像稚嫩的幼芽悄然破土。後來她有幸進入中央戲劇學院舞蹈研究班,師從朝鮮舞蹈大師崔承喜,開始了職業的舞蹈生涯。《長鼓舞》是崔美善的代表作。表演中,她不僅繼承了朝鮮舞深情、優美的傳統特點,還通過嫻熟的旋轉和擊鼓技藝,讓生命的激情在一圈圈飛快的平腳抹轉中,在變化多端的聲聲鼓點裏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詮釋。舞姿造型準確、優美而且富有雕塑感,是崔美善表演風格的一大特點。
於雙手擊鼓飛速旋轉中戛然佇立,瞬間的穩態舞姿造型讓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無可挑剔。這種特點的形成,無疑來自她經年累月地對身體的磨礪與塑造。在崔美善的舞台生涯中,除了以《長鼓舞》為代表的一係列朝鮮族風格的舞蹈外,她還成功地表演過印度、巴基斯坦、埃及、日本,以及中國的蒙族、維族和傣族舞蹈。 莫德格瑪是蒙古草原上升起的又一顆舞壇明星。196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中,她表演的《盅碗舞》,以其精湛的技藝受到各國同行的高度評價,並為祖國捧回了一枚金質獎章。“盅碗舞”是內蒙草原上的一種舞具性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伊克昭盟高原地區。表演時,舞者雙手各持一對酒盅,隨著音樂和歌聲邊擊邊舞。為了加強表演的難度,有時舞蹈者還要頭頂一個或數個瓷碗。這種民間舞蹈形式曾被不少專業舞者采用和表演過,然而,莫德格瑪的《盅碗舞》以其卓爾不群的氣度始終獨領風騷。開場時,她頭頂金碗背向觀眾,雙手各持一對酒盅;細碎急促的“圓場”步似草地上的陣陣輕風,向觀眾迎麵吹來。舞蹈沿“之”形等大迂回線路的“圓場”展開,手裏的酒盅不時輕輕叩擊,發出銀鈴般的歌聲,像輕風鼓蕩起的風旋,盤旋著飛舞著向遠方奔去。舞到高潮時,莫德格瑪以她細碎得讓人歎為止觀的“碎抖肩”技巧、將觀眾的情緒推向極致。“圓場”,是舞蹈中最普通的舞步;“碎抖肩”,在蒙族舞裏也是典型而常見的技巧。然而,莫德格瑪憑借她深厚的藝術功底,用這兩個看似尋常的動作築造了一個舞蹈的七寶樓台。 值得提及的作品和舞蹈家還有許多。與“東方三絕”的崔美善、莫德格瑪、阿依吐拉齊名的,還有傣家的“金孔雀”刀美蘭。50年代她因在舞劇《召樹屯與楠木諾娜》中,成功地扮演了楠木諾娜這個傣家傳說中的理想女性而一舉成名。進入80年代她又推出了臉炙人口的《水》。獨舞《水》代表了刀美蘭在藝術上所達到的爐火純青的至美境界。另外,陳翹的女子群舞《草笠舞》,冷弘茂的《快樂的羅蘇》(“羅蘇”為彝語的音譯,意即彝族),張苛、歐米加參的《草原上的熱巴》,李俊琛的《洗衣歌》,金明的《孔雀舞》,梁倫的《阿細跳月》等,也都因選材、立意、構思和編排上的新穎與獨到,而成為這個時期少數民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三、多元發展的中國古典舞劇
從壁畫中走出的“敦煌舞” 在河西走廊西端雄峰疊嶂的三桅山旁聳立著一座曆史名城,這就是敦煌。敦焊自古就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重鎮,東西文化的交彙孕育了它一顆奇光異彩的明珠——莫高窟千佛洞。1979年,一部取材於莫高石窟壁畫的大型舞劇麵世,它就是美侖美奐的《絲路花雨》。序幕:古樂聲中大幕升起,兩位飛天女神翱遊廣宇;祥雲浮動,暗香四溢,三組六臂如意輪觀音剪影舞動於佛壇。俄頃,雲退香消,現出西域茫茫戈壁。風沙中,神筆張救起饑渴潦倒的波斯商人伊努思,自己年幼的女兒英娘卻遭強人劫掠。一場:數年後,敦煌集市上,絲綢招展,歌舞相望。長大後的英娘賣藝街頭,無意中與朝思暮盼的父親神筆張相遇。伊努思為報救命之恩解囊相助,替英娘贖身。二場:莫高窟內,英娘翩翩起舞,神筆張凝神作畫;天啟神授,父女合創“反彈琵琶伎樂天”。市曹垂涎英娘美貌,企圖強征為官伎。神筆張托伊努思帶英娘遠避波斯。三場:英娘在波斯與異族姐妹共習歌舞,舞藝日漸精湛。四場:莫高窟內,神筆張思念愛女,恍惚中與英娘相見於天宮。五場:伊努思奉命使唐,英娘隨同回國。市曹指使強人搶劫波斯商隊,神筆張烽燧台點火報警,不幸被強人暗箭射中,血灑絲綢古路。六場:敦煌二十七國交誼會上,英娘化妝獻藝,揭露了市曹企圖謀害波斯使者的陰謀,大唐節度使怒斬市曹及強人,剪除邊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