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構建互聯網樞紐型傳媒集團——用戶驅動與傳媒變革之思考(1 / 3)

高海浩

“寫在前麵”浙報集團轉型的思考與實踐,是基於浙江傳媒業發展,包括互聯網發展現狀、用戶需求以及各種要素市場變動逐步摸索而來的,跟北上廣有許多差異,就是在浙江本土也會有很大差異。浙報集團所做的這些思考和探索實踐,隻適合浙報集團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現狀。當然,根據中宣部領導的要求,作為國內首家媒體經營性資產整體上市的黨報集團,浙報集團有責任也有義務進行積極探索和示範,為傳媒同行提供可茲借鑒的經驗,創造可共享的合作平台。在互聯網催生的用戶需求突變、引發傳媒業大變革麵前,我們既是“難兄難弟”,更是團結起來共禦時艱的堅強聯盟。浙報集團將以互聯網“開放分享”的理念,歡迎媒體同業共同探討,深入合作。

傳媒數字化和傳媒互聯網化,這兩個說法有什麼區別?傳統媒體借助技術推動變革為什麼鮮有成功?

其實,我們過去理解的傳媒數字化隻有技術意義,對傳媒內容進行數字化轉換,也僅僅是為互聯網提供了簡單的信源而已。那時,我們把互聯網看作技術平台,最多作為傳統媒體的傳播延伸渠道,換句話說,這是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物理反應”,本質沒有任何改變。傳媒互聯網化卻與前者大不相同,這是“化學反應”和質的變化,涉及媒體定位、傳播理念、體製機製、要素配置等全麵變革和重組。

十幾年來,互聯網正在顛覆傳媒、商業零售、金融等傳統行業,傳媒業首當其衝。未來,教育、醫療,甚至傳統製造業,也將因此改變。這一變革,表麵看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背後則是用戶需求方式的深刻變化。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清什麼才是我們麵臨的最大挑戰。

20世紀90年代,報業就開始辦網站,浙江在線、南方網、東方網都是第一批出現的。那時還沒有騰訊,沒有百度和阿裏,新浪和搜狐也才剛起來。事實證明,我們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傳統媒體需要深刻反思:當今中國互聯網江湖裏,為什麼沒有傳統報業的一席之地?為什麼我們沒能真正融入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掀起的又一輪用戶爭奪戰中,我們還有機會嗎?

當然,變革的同時也有巨大的曆史機遇。我以為,緊緊圍繞用戶,推進傳統媒體的全麵互聯網化,必然成為應對變革的核心所在。

一、如何判斷當下傳媒業走勢

2012年,也許是傳統媒體的一個“曆史性拐點”。以下三個動向,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作出判斷:

(一)傳統媒體出現全行業衰退,係統性風險正在形成,不少優秀采編人員不斷流向互聯網,加速了傳統媒體衰退

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不僅僅是哪一類媒體、哪一個地區的問題,不僅覆蓋紙質媒體,而且覆蓋整個電視媒體。這其中廣播和電影情況尚好,這兩個行業前些年經曆了痛苦的轉型,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上,已經選擇了分眾、細分的用戶市場,還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在國內,互聯網廣告業務已經全麵超過報刊業,僅百度2012年的淨利潤就超過全國紙媒利潤總和。有機構預計,互聯網廣告收入將於2016年超過廣播電視業,而國務院近日決定4G牌照於2013年年底前發放,我們估計超越的時間還會提前。

(二)第一代互聯網圈地已經完成,移動互聯網第一波浪潮也已結束

互聯網巨頭正在潛移默化地向傳統媒體滲透。TAB(騰訊、阿裏和百度)這三家巨頭如果不犯致命錯誤,這個格局將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可以預計,不久的將來,隨著互聯網巨頭的介入和滲透,跨業態、跨地區的媒體並購重組將不斷出現。

傳統媒體是繼續隔岸觀火,還是全麵擁抱互聯網,必須做出抉擇。

(三)傳統媒體正在出現大分化,加速呈現“馬太效應”

這十幾年來,互聯網界對傳統媒體的評價並不高,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居高臨下俯視我們。最近兩年,傳統媒體已經出現了大分化。為什麼會分化?核心問題是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單一廣告支撐模式麵臨終結。未來媒體的生存模式需要重新定位。

我們可以從三個問題來看傳統媒體的困境與出路。

1.《紐約時報》為什麼陷入窘境?

《紐約時報》不僅是美國的著名報紙,也是全球有影響力的媒體。2010年9月8日,其老板蘇茲伯格堅定地對外宣稱“我們最終將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停止《紐約時報》的印刷”,並開始甩掉和出售大量周邊資產,堅定不移地圍繞“紐約時報”這個品牌進行互聯網化轉型。2012年底,《紐約時報》訂閱收入超越廣告,這可能是個好消息。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卓越新聞”項目於3月下旬發布2013年度報告稱:“數字媒體”每增加1美元收入,傳統媒體將要失去16美元,這是基於美國的分析。從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中國傳統媒體的營收曲線來看,我認為這個判斷基本準確。我們以前寄希望於把蛋糕做大,別人吃一大口,我們吃一小口。現在的情況是,別人吃了一小口,就吃掉了我們的所有蛋糕。

那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泰晤士報》正在嚐試的“付費牆”(Pay wall)模式,在國內可不可行?我不太看好這種模式。為什麼?我認為,“付費牆”在西方的一些主流大報和專業媒體可能成功,國內能效仿的媒體鳳毛麟角。

中國的傳統媒體發展模式與世界各國最大不同,是內在的結構性矛盾。比如,報紙的“虧損營銷、盈利單一”,電視的“台網分設、製播分離”。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發展模式之弊,正是這個特殊發展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傳統媒體特別是地方區域性媒體必須走出一條全新路子。如何轉型突圍,沒有先例,也沒有經驗。從一定意義上看,我們與西方媒體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2.為何“主編將死”?

今年初,福布斯中文網總編周建工的文章《主編之死》引起熱議。可以看出,傳統媒體遇到互聯網的嚴峻挑戰,不僅僅是傳播技術,也不僅僅是廣告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采編組織方式,甚至內容生產方式都要發生深刻變化。

過去,內容生產是信息定向采集、專業機構生產。現在,互聯網條件下,出現了用戶產生內容,二者如何結合?采編部門對用戶的理解,對內容生產的理解,需要重構。如我們所見,互聯網對內容的傳播和體驗帶來了巨大變化。它對主編的定位和職能也發生了變化,主編必須利用數字技術對新聞內容進行重組和再造,運用技術進行管理和再造采編流程,特別要完善用戶體驗。我主張,現在的采編人員,包括新聞學院學生一定要學點互聯網編程技術,將來肯定是有用的。

3.大數據為何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