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要害在哪裏?有專家認為,數據資產已經成為和物質資產、人力資源同樣重要的資產,也是生產和運營的重要環節。大數據的使用將成為未來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可以這麼說,大數據的意義在於,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注定要超過此前任何一代技術變革。我以為,人類活動在麵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種基本關係的基礎上,未來還要麵對人與科技的特殊關係。當人們的行為作為數據被記錄、分析,並可以被預測,這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和結果?
當然,對於媒體來說,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找到不同用戶和不同需求,用戶也可以借此實現個性化消費。打個比方,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大水澆田”,互聯網時代則是“滴水灌溉”,精準化、碎片化、滲透式。所以,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和深入研究大數據這個課題。
二、“用戶中心”帶來的巨大變革
人類自誕生之時,便有了溝通的需求。媒體的誕生也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階而出現,更是麵向用戶的對象化傳播產業。人類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當下信息社會,三種社會進階,同時也促使傳播方式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業社會是精英傳播。文字的出現,帶動了傳播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口語傳播到文字傳播,使得以“紙文字”為代表的精英文化誕生。以文教化,促進了知識的記錄與傳播,也奠定了“少數人思考代替多數人思考”的社會人文與傳播範式。可以說,報紙屬於農業社會的產物。
工業社會同樣是精英傳播,但發生了進一步演變。“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描述和概括。
我們當下所處的信息社會,“在線生活”與現實世界正在加速融合並走向開放共享。可以說,互聯網已經不是“虛擬世界”,它已成為同水和電一樣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它對現實社會生活影響之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互聯網對全社會、全行業的滲透,同樣影響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媒體和受眾都必須學會網絡化生存。
在互聯網時代,怎樣重新理解用戶,怎樣重新定義媒體,怎麼來重新認識傳媒行業,更重要的是怎樣來謀劃我們的未來……互聯網的發展和演進,給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帶來必須思考也無法回避的無數新問題。
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是,我們的讀者改變了!過去,他們是被動接受內容傳播,現在,他們同時也是新聞內容的創造者。正如一位美國學者的概括:“此前被稱為受眾的人們現在成為‘參眾’,那是一種不同的關係了,核心就在‘我’的參與。由‘我’的訴求,進入‘我’的圈子交流,獲得‘我’的愉悅性體驗,這是信息社會新老媒體的根本區別。”
我們越研究越發現,“用戶中心”不是一個技術概念。它本質上和原來經營的紙媒一樣,我們曾經的讀者也是用戶,但“Ta”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因此,在互聯網催生的“一切產業皆媒體”的大趨勢下,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必須圍繞“用戶為中心”來展開,正所謂“得用戶者得天下”。這就是我們思考探索轉型以來,收獲的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體會。
三、浙報集團的思考和實踐
在我們看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的傳媒行業,甚至全社會各行各業,都已走上了被互聯網裹挾的轉型創新之路。“自古華山一條路”,不管你願不願意,已然是無可選擇。
觀察國內同行如何應對互聯網衝擊,我們大致可以看到三種選擇:一種是“內容主導型”。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內容為王”,應對變革和衝擊;一種是“多元支撐型”。拓展其他產業,以獲得較好收益來支撐傳媒主業;一種是“用戶導向型”。堅定不移擁抱互聯網,借此推動創新融合。
浙報集團選擇了最後一種。在這之前,我們也搞過多元發展。比如投資房地產,與綠城集團進行合作,獲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從2000年開始,我們就培養自己的投資團隊,股權投資了一批項目,其中有六七個已經上市,收益也相當可觀。現在這支團隊還管理著3個社會基金,有20多億規模,他們對資本市場非常熟悉,風險控製也有經驗。但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投資那麼多項目和我們傳媒主業究竟是什麼關係?我們畢竟不是投資公司,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是做強傳媒主業,做大傳播陣地。我們從2008年開始調整,投資公司一分為二,一支團隊繼續做基金管理,參與PE投資;另一支隊伍專攻傳媒文化產業投資,並組建了東方星空文化基金,投資了宋城股份、華數傳媒、隨視傳媒、百分點等一批與傳媒主業有關聯性和前瞻性的項目。這次調整與以往跨業態、多元化發展有本質不同,緊緊圍繞的是傳媒文化這個根脈。
浙報集團探索全媒體轉型的五點體會:
(一)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關係
前些年,浙報集團明確提出了以增強“兩個能力”為目標的發展戰略。我們認為,增強輿論引導能力的實質是鞏固主陣地、搶占新陣地;增強科學發展能力的關鍵是創新傳播方式和體製機製,也就是轉變傳媒發展方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一定意義說,沒有科學發展,輿論引導難以持續;沒有輿論引導,發展也就失去意義。傳統媒體改革創新必須立足於發展方式變革。這也是我們這幾年探索實踐的邏輯起點。
(二)傳統媒體轉型突圍,互聯網化是必由之路
互聯網是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變革。幾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切感到,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存在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說有質的不同。
在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至少存在五大先天性軟肋:一是缺乏互聯網基因(人文 技術),二是缺乏投融資機製和經驗,三是缺乏互聯網研究和技術團隊,四是缺乏市場化企業化的體製機製,五是缺乏集聚用戶的手段和平台。
過去三年,我們研究發布“全媒體行動計劃”,確立了“內部轉型、外部擴張、孵化未來”的轉型突圍策略。從浙報傳媒借殼上市,到投資創辦“傳媒夢工場”,再到巨資收購邊鋒網絡平台,就是針對破解這些軟肋,循著與互聯網融合創新這條路子不斷走過來的。
過去幾年,我們重點在“外部擴張”和“孵化未來”上下功夫、謀布局,集聚與互聯網共生共榮的資源鏈,營造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生態圈。2013年開始主攻“內部轉型”,全麵開啟集團旗下各報刊與互聯網融合創新之路。所以,我們將這一年稱作“全媒體元年”。
可以預見,這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因為我們不是放棄現有報刊“轉場”去搞新媒體,而是要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共生共榮。這在全世界沒有成功先例,需要我們下功夫去摸索,去創造,去殺開一條“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