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原則
1.課堂德育的量力性原則;
2.課堂德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原則;
3.課堂德育與其他渠道德育同步原則;
4.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原則;
5.課堂教育反饋原則;
6.課堂德育超前性原則。
(二)方法
1.不同學科專題歸類法:各門學科圍繞一個教育專題,進行思想教育。
如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教《十裏長街送總理》,教師在相關聯的思想品德課中要講好《周總理一心為人民》,音樂課要唱好《懷念周總理》,少先隊活動要舉辦《我知道的周總理》故事會等。
2.一門學科綜合教育法:如語文課所學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糶米》,步步深入綜合,達到揭露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舊社會的黑暗與罪惡,認識社會主義好的教育目的。
3.學科德育聯係法:如思想品德、曆史、地理、自然常識課等要聯係語文課涉及的山水、人物、事件、發明、創造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以及熱愛科學、獻身四化等教育。
4.學科德育滲透法:如在數學應用題中,工農業改革成就的數據計算、新科技的應用成效對比等,謂之無言的思想教育。
5.美育結合法:美育是德育的姐妹。在學校教育中,各科教學均有美育任務。加強審美教育,建立美的人際關係,抵製陳腐的習慣,塑造兒童美的心靈是各門學科的共同責任,同時也是在完成著德育的任務,因為美本身是道德的象征。
6.課外延伸法:如語文課中學了《南湖》,課外閱讀《中國共產黨黨史》,進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成就的社會調查,音樂課上學唱《唱支山歌給黨聽》,課後看歌頌黨的電影、電視等。
(三)策略
1.語言熏陶法
2.講授分析法
3.解疑答難法
4.興趣教學法
5.榜樣啟迪法
6.推薦讀物法
7.開展活動法
8.審美教育法
9.參觀教育法
二、考試環節中滲透德育
(一)原則
1.在指導思想上:應充分發揮考試的育德功能,認真理解考試教育的內涵。
2.在考試管理上:需製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健全考試環節的教育機製。
3.在行為訓練上:要注意矯治學生考試的不良誘因,重視平時的思想工作。
(二)方法
考試管理德育化的理想境界,是通過教育主導者的德育運作,在學生中確立健康、自覺的考試價值觀念和考試意識。目前要大力弘揚、傳播和普及這五種觀念:
1.科學的應試觀。要讓學生明確考試目的和意義,端正應考的動機和態度,便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考試價值觀念。
2.公平的競爭觀。培養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參與學習競爭。防止考試分數失真、滲入水分,保證考試的誠信度和分數的真實性。杜絕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思想。這樣,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才有助於其確立良好的道德意識。
3.優良的誠實觀。要維護考試的自覺性和嚴肅性,培養學生誠實為人的生活信念,啟發學生求知求真。教育學生誠實為人,對名譽的追求要超過對分數的追求。
4.正確的互助觀。教育學生要正確理解友誼的內涵,杜絕學生中存在的是非不分的哥們義氣,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在自己不作弊的同時,自覺抵製不良考風,不為其他同學作弊提供方便。
5.傳統的慎獨觀。“慎獨”是古人所提倡的一種修身境界。當監考疏漏時,要摒棄各種邪念和非分的企圖,自始自終獨立答卷,提高道德自製力。
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高水平特色學校的基礎,是校風、學風的核心,是師生員工的共同責任,更是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基礎工作。
如果說學校培養的學生體育不合格,那僅僅是一個人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
如果說學校培養的學生智育不合格,那是一個人不能高水平工作的問題。
如果說學校培養的學生德育不合格,則是培養了一個給社會帶來潛在危害之人的問題。
隻有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學生才可以稱之為人才,而德育更為“五育”之首。所以,結合學校的教學管理,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是當前每個學校工作中最為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