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已探明油氣總資源量28.47億噸,占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總資源量的33%。特別是2001年探明的西峰油田,三級儲量達4.35億噸,是中國石油近十年來的最大發現。已初步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1342億噸,占全省煤炭資源總量的94%,具備建設國家億噸級煤炭基地的資源條件。慶陽有“隴東糧倉”之稱,曾為全省的糧食平衡做出過重要貢獻,糧食產量和農產品出口創彙總額均居全省第一位。慶陽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和紅色旅遊業潛力很大。依據資源優勢,我們確定今後的發展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保證抓黨建”的重大舉措,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齊抓,主攻“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三大基(勝)地”,即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土特產品生產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建設隴東能源化工基地、農畜土特產品生產加工創彙基地和以曆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全麵加強領導班子、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實現經濟實力增強、財政快速增長、城鄉居民增收三大目標。按照這一發展思路,加快慶陽發展,必須把重點放在以開發石油、煤炭資源為主的工業發展上,努力擴張經濟總量。在資源開發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積極引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新上一批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環保型的項目,發展循環經濟。切實加強環境保護,特別要加大油區土地和水的汙染治理力度,確保全市人民的飲水安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認真實施好“三北”防護林工程、天保工程以及退耕還林(草)工程,營造一個適宜於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理好“三農”問題至關重要。慶陽是傳統農業大市,請您結合慶陽實際,談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
黃選平:慶陽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0%以上。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存在著“三弱、三低、三差”的問題,即農民仍然是弱勢階層,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農村仍然是弱勢區域;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民收入水平低;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條件差,群眾生活條件差。200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占41.8%,而農業總產值僅占21.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倍,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1840元低207元,比全國2936元低1303元。要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就必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和農民收入水平低下的問題,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發展。今後要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新思路,依靠工業發展實現財政增收,加快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發展,強化基礎建設改變農村麵貌,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經濟模式,走出一條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新路子,實現城鄉全麵協調發展。一是著力培育十個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圍繞草畜、果品、瓜菜等特色農產品加工,上項目、辦企業、建龍頭,創建一條市場聯企業、企業聯基地、基地聯農產的良性產業鏈,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帶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著力實施“五個百萬”工程,即發展100萬頭肉牛、100萬畝紫花苜蓿、100萬畝蘋果、100萬畝黃花菜,飼養200萬隻肉(絨)羊,把草畜、果品、瓜菜三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做大。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草畜產業,確立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主導地位,努力把我市建成草業大市、畜牧強市。繼續鼓勵和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帶動農民致富。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改善城鎮基礎條件,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加快以戶籍製度為主要內容的各項配套改革,消除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各種製度障礙,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三是繼續加大扶貧開發和小康建設力度。在鞏固扶貧成果、繼續落實中央“兩減免一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加快農村道路、基本農田、人飲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逐步實現“五通、五有”目標,全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四是支持和鼓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六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免費提供務工信息和技能培訓,搞好勞務輸出。
記者:慶陽是革命老區,老區精神是慶陽的巨大精神財富,請您談談慶陽如何發揚老區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黃選平: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就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遊擊隊在這裏誕生,1934年成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根據地是我黨在西北最早建立且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塊紅色區域,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為長征中的黨中央、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又是抗日戰爭的出發地。在革命戰爭年代,慶陽人民參軍參戰,流血犧牲,踴躍支前,無私奉獻,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形成的、以麵向群眾、艱苦奮鬥為主要內容的老區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繼承、發展和區域化的體現和升華,它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是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產生和形成老區精神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老區精神作為一種先進的思想觀念,超越了產生它的那個時代,而屬於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老區精神永遠深深地紮根在老區人民的心中,是我們加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從慶陽的實際出發,弘揚老區精神,建設和諧社會,首先,要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好、維護好。慶陽8個縣(區)中,有5個國扶縣和1個比照重點縣,仍有66.8萬貧困人口,城鎮下崗失業人員1萬多人,沒有實現穩定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1萬多名。解決他們就業、生產、生活方麵的困難,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我們必須大力實施扶貧整村推進戰略,采取領導幹部“321”結對幫扶等措施,盡最大努力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要從增強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係、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群眾工作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做起,進一步提高各級黨政組織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兼顧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竭盡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從源頭上減少矛盾。要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麵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其次,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幹部作風不實,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負麵影響不可低估。要大力發揚老區精神,堅決防止和糾正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消極腐敗等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堅決抵製徒有虛名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健全以領導幹部帶頭抓落實為主要內容的工作機製,以完善的製度促進作風的轉變,促進工作落實。第三,要堅持“三大文明”一起抓。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與“三大文明”建設同部署、同落實,努力形成“三大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麵。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提高民主執政、科學執政和依法執政的水平,支持人大、政府、政協依法履行職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人心和力量,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爭創一流、競相發展、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麵。要積極推進法製化進程,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解決矛盾糾紛納入法製化軌道,切實提高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發展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為全市人民平等享受教育、衛生保健等權利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努力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不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