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惡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譏,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1。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12。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同上[注釋“人之”二句:人之所以能學習,是由於他的本性是善的。
不可事: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生:產生,製定。
不可事而在天者:今本“天”字作“人”,據《荀子集解》引顧廣圻校改。
不可學:指耳聞目見這種功能不需要學習,天生就會。
將:今。
故惡也:今本無“惡”字,據楊注文補。
樸:指人的資質,即自然素質。
資:義同“樸”。
失而喪之:指喪失人的本性。
1代:指代替長輩勞動。下文“代”字同此。
12文(紋)理:指禮義表現形式。
[原文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同上[注釋陶人:製作陶器的工匠。今本作“工人”,據王念孫《讀書雜誌》校改。埏(shān):用水合土。埴(zhí):黏土。
偽故:人為的事情。
化性而起偽:改變人的本性而進行人為方麵的努力。
拂(fú):擊。拂奪,爭奪。
且:如果。且化禮義之文理:如果接受禮義條文的教化。
[原文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勢,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
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矣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著暴寡而嘩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也。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同上[注釋中:內。指人自身。
生:同“性”。然則生而已:但就本性而言。
正理平治:行為合乎禮法,遵守社會秩序。
有:通“又”。
當:假若。
相與:相互交往。
與:稱讚。
附《管子》語[原文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
(《版法解》
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裏而不遠者,利在前也。
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裏,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淵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禁藏篇》
[注釋通賈(gǔ):長途販運。
倍道兼行:一天走兩天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