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師:園圃技師,園藝師。
梧:梧桐樹。(jiǎ):楸樹。
(èr)棘:酸棗樹。
狼疾:即“狼藉’,糊塗。
飲食之人:講究吃喝的人。
“飲食”二句:講究吃喝的人不喪失對心誌的培養,那末他吃喝僅僅為了滿足嘴巴和肚子那塊地方嗎?
[原文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同上[注釋患:災禍。患有所不避:是說為了實行仁義,可以赴湯蹈火。
[原文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
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盡心上》
[注釋摩:通“磨”。放(fǎng):至。摩頂放踵:從頭到腳都磨傷了。
孟子以此形容墨翟的苦行主義。
子莫:不詳。有人以為是《說苑·文修篇》中的顓孫子莫,魯人,與曾子同時。執中:秉守中道,即折中於楊、墨二說之間。
近之:近於真理。
權:權變,靈活性。
執一:固執一方。
[原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同上荀況[原文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歾頸也,愚莫大焉。
(《荀子·強國篇》
[注釋辟:通“譬”。好比。歾(wěn):同“刎”。割。
[原文有嚐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者。誌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鍾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向萬物之美而不能也。假而得間而之則不能離也。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養生也?粥壽也?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其與無足無以異1。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12。
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13,聲不及傭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粗布之衣、粗之履而可以養體14,局室、蘆簾、槁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15。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勢列之位而可以養名。如是而加天下焉16,其為天下多,其私樂少矣17,夫是之謂重己役物18。
(《荀子·正名篇》
[注釋有:通“又”。“難”下“其”字疑為衍文。
理:指禮義。重物:指注重物質享受。
芻(chú)豢(hùan):牛羊犬豕。此泛指家畜。
黼黻(fǔfú):古代禮服上的刺繡花紋。此指華貴禮服。
平簟(diàn)竹席。
向:通“享”。:同“慊”(qiè)。滿足,稱心。
“假而”句:即使有片刻的愉快,但憂慮恐懼之心還是不能離開。得間:一會兒。今本作“得問”,據王念孫校改。
盛:充滿。
粥:同“鬻”。
:同“冕”,大夫以上官員戴的禮帽。
1無足:指衣食不足的人。
12以己為物役:使自己被物質所役使。
13傭:通“庸”。平常,一般水平。
14(chuān):粗麻繩。
15局室、蘆簾、槁蓐:今本作“屋室”、“盧庾”、“葭槁蓐”,據《集解》引王念孫校改。局室:狹小的房子。蘆簾:蘆葦做的簾子。槁蓐:槁草做的褥子。尚機筵:尚字疑誤,義不可曉。
16加天下:賦予統治天下的權力。
17私樂:私人享受。今本作“和樂”,據王念孫校改。
18重己役物:重視自己而役使萬物。
[原文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於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欲而困於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也,非治亂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所受乎天之一欲,製於所受乎心之多,固難類所受乎天也。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1,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12,則欲雖多,奚傷於治?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13。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雖曰我得之,失之矣。
(同上[注釋“凡語”二句:談論治國之道而想依靠去掉人們的欲望,這是沒有辦法正確引導人們的欲望反而被人們的欲望所困擾的人。道:
通“導”。
生死:指生物與非生物。
情之數也:情欲的多少問題。
求:指欲望方麵的追求。從所可:從可能性方麵去爭取。
天:指天性,即自然形成的本性。所受乎天:接受天性的支配。
所受乎心:接受內心的支配。此句今本無“所”字,據俞樾校補。
一欲:單純的欲望。
心之多:指內心的多種思想。
從生:把生命放在次要地位。成死:赴死。
不可以生:不可偷生。
1欲:此指本能的欲望。欲過之而動不及:一種本能的欲望十分強烈,但自己沒有按這種欲望去做。
12所可:所肯定的東西。中理:符台禮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