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附編:郭店竹書是稷下思孟學派教材(1)(1 / 3)

高正

郭店一號楚墓中的陪葬竹書是一套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稷下思孟學派教材,其內容大致包括儒家經典基本知識、子思學派和稷下思孟學派基本觀點、性情論、社會倫理道德、政治哲學和形上學宇宙論等。其中,《大一生水》是具有稷下思孟學派思想特征的作品,既繼承了曾參、子思吸收道家老子形上學的傳統,又吸收了稷下學者以水為萬物之本原的觀點,堪稱“古代中國的泰勒斯學說”;而《五行》

則是思孟後學對《禮運》五行說、竹書六德說和孟子學說的發展。顯然,當時還未有後來為《漢書·藝文誌》所著錄的“《子思》二十三篇”這部書。這些竹書資料可能是公元前311年屈原出使齊國時從稷下帶回楚國的,它們的被發現可以基本修複稷下思孟學派這個在中國思想史上久已殘缺了的重要環節。

戰國中期的齊國稷下思孟學派是對戰國早期魯國子思學派的繼承和發展,子思後學到齊國稷下與孟子及其後學會合,遂發展成為稷下思孟學派。郭店一號楚墓中的陪葬竹書很像是稷下思孟學派的教材,隻有像屈原這種身份和地位的人才會有這些竹書,而屈原作品的思想深受這些書籍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在郭店竹書中,除了多有通假字之外,簡筆字和因形近而誤的字也不少,但其書寫的筆法卻顯得非常熟練。顯然,它們並非出自一人之手,應是由不太理解書籍內容的數位專業抄手抄寫出來的。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聚集了來自各國的學者,那裏的專業抄手中也可能有楚國人。《郭店楚墓竹簡·前言》的作者認為竹書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係文字的特點”,所以它們很可能是稷下的楚國抄手抄寫的。至於竹簡形製的長短,似亦有不同抄手采用不同長度的竹簡的可能,而不一定都有分類的含義。至於抄寫的時間,則應與孟子同時。具體地說,可能是在孟子於齊威王、齊宣王時遊齊之後和屈原出使齊國之前,故應早於《孟子》的成書時間。從竹書中有些異體字似可看出孟子學說的影響,比如:將“過”寫作“化”下加“心”,好像是據“所過者化”的意思造的異體字;將“仁”寫作“人”下加“心”、“千”下加“心”、“身”

下加“心”,則像是據“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由“心”中善端發展而來的說法造的異體字。諸如此類,大概是當時孟子學說的流行在文字方麵留下的痕跡。公元前311年,屈原出使齊國時正是齊宣王當政,是孟子說齊宣王行“仁政”八年之後的事。當時,楚國學者環淵正在稷下,齊賜之為“上大夫”,屈原是否與環淵有過接觸尚不得而知。郭店竹書中的《老子》和其他各篇均與稷下思孟學派的思想有密切聯係,被用作了教材,可總稱為“稷下思孟學派文獻”。《老子》

以外的各篇乃是子思後學與稷下思孟學派的作品,其寫作的時間當在體現儒、道互補思想的子思學派之代表作《孝經》、《中庸》、《大學》、《禮運》和《易傳》之後,與孟子生活的時代大致相當而早於《孟子》的成書。因此,這些竹書資料的發現可以基本修複稷下思孟學派這個在中國思想史上久已殘缺了的重要環節。

1.《老子》甲、乙、丙問題

《老子》甲、乙、丙本,其竹簡形製的長短各異,甲、丙本的內容有重複,似乃不同抄手抄寫的三個不同的選本。其中,甲本和乙本的抄寫時間可能早一些。甲本的“過”作“化”下加“止”,未作“化”下加“心”;丙本有“過”作“化”下加“心”、“仁”作“身”下加“心”的情況。

丙本與《大一生水》之形製相同、筆法一致,可能為一人所抄寫。其抄寫時間看來和下麵各篇接近,抄於孟子學說在稷下流行之後。丙本的“過”,第四簡作“化”下加“心”,而第十三簡則作“彳”旁、右邊上“化”下“止”,後者應是保留了較早的寫法。《語叢二》第四十簡的“過”亦如此,這與西周中期《過伯簋》、《過伯爵》以及戰國初《侯馬盟書》中的“過”字均屬用聲音相近之聲符的同字異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