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孟後學將子思的五行和孟子的四端糅合到一起,又加上《六德》中的“聖”,牽強附會地創立了自己的作為人的準則的新五行學說,這不妨也算是一個效法自然、光大思孟學說的思想成果。《孟子》中並沒有這種新五行說,而其產生又恰恰與孟軻同時,所以這發明權就隻能歸稷下的思孟後學了。
《荀子·非十二子》曰:“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其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這極像是針對思孟學派改造五行的這篇《五行》有“經”而無“說”的簡約文字而言的。試想,《五行》將舊的五行說改造為新的五行說不正是“案往舊造說”
嗎?所以,荀子批評的對象應包括子思學派《禮運》中的五行和思孟後學新造的五行。
尋得了新舊五行觀之間的聯係和發展線索,荀子的批評也就容易理解了。不過,荀子顯然並不承認新舊五行之間有天、人聯係,故稱其“僻違而無類”。似乎,後來的稷下思孟後學部分地接受了荀卿祭酒雲其“閉約而無解”的意見而為此《五行》增加了有助於理解的“說”。
另外,《五行》除改造、發展了《禮運》中的五行以外,它還將《易傳》中的“形而上”、“形而下”改造為“形於內”、“不形於內”,並吸收了《中庸》、《大學》的慎獨思想。因此,《禮運》、《易傳》、《中庸》、《大學》、《六德》和孟子學說是其主要的思想來源。
7.《唐虞之道》問題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卒,薑齊亡,田氏卒有齊國。公元前年,田午殺齊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是為桓公。田齊取代薑齊之後,亟需尋求曆史依據和理論依據,於是便建立稷下學宮,借助於堯、舜、禹禪讓的傳說。《唐虞之道》認為:“湯吳之道”,禪而不傳,乃“聖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仁之至也”。子思學派在《禮運》中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思孟後學發展出這套完整的“禪而不傳”的理論正迎合了田齊統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唐虞之道》中的忠孝合一觀亦與子思學派相一致。因此,它無疑是稷下思孟後學的作品,乃田齊取代薑齊的政治理論依據。
8.《忠信之道》問題
“仁”是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曾參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為孔子所說的“仁”是指按宗法等級差別去愛人,所以,盡心竭力事上曰“忠”,推己及人待下曰“恕”。《忠信之道》曰:“忠,仁之實也。”這既反映了曾參的觀點,又就“忠信”即“仁義”作了更為明確的表述和發揮。顯然,是稷下思孟學派在這裏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此《忠信之道》首次強調了“積”的作用:“忠積,則可親也;信積,則可信也。忠信積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後來,“積”被荀況發展為關於方法論的重要概念。《荀子·性惡》曰:“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可見,稷下學者的著作對荀況思想體係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盡管荀況早期在《非十二子》中對稷下各派尤其是子思、孟軻批判得很尖銳。
因此,此篇竹書是上承曾參而下啟荀況,顯示了稷下思孟學派與荀況之間存在的思想淵源關係。
9.《君子之於教》問題
此《君子之於教》,《郭店楚墓竹簡》整理者擬的題目為《成之聞之》,共十段,其中頗有錯簡,但末段位置不誤。因此,我們對各段進行合並、調整,似可分為三章:第一章包括第四簡至第二十簡、第三十四簡至第三十六簡、第二十一簡至第二十三簡,第二章包括第二十九簡至第三十簡、第一簡至第三簡、第二十四簡至第二十八簡,第三章包括第三十一簡至第三十三簡、第三十七簡至第四十簡。其第一章之大意是,君子教民應以身作則;第二章之大意是,君子用民,首先要自己有恒心、講信用,民才從命;第三章之大意是,人倫之義合於天常,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