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當及時提醒學生在作自我評價時要防止對道德方麵的行為作過高或過低的評價。過低的自我評定不利於調動個人的積極性,相反,過高的自我評定會產生過於自信與不自量力的弊病。
假如社會評定喪失對學生情感上的影響力,那麼,它對個人的影響作用將會大大地降低。積極評定或消極評定有時同樣會喪失其教育意義,倘若個人對這種評定習以為常,倘若頻繁使用或者過分誇大這種評定的話。但是,來自周圍人們的客觀評定和有根據的評定必定會使兒童產生自尊心、自豪感、自重心和羞恥感。
道德評定的活動,多半是確認某種性質的行為,也就是對行為進行讚揚或批評,因此,在這種活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的成分,盡管總的來說,評定所起的推動作用是很大的。
評定和自我評定與某些個人的思想狀況以及他們對某種有重要價值的東西所抱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要根據他們對於集體的作用的看法,來讚揚或譴責自己的行為舉止。
學生對待社會生活現象、對待某些學生的活動或者整個團體的活動所抱的態度反映於群眾普遍的認識之中,而群眾的普遍認識狀況具體表現於通常以建議或指示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輿論之中。譬如,評定僅僅提出一些讚揚或指責,而社會輿論卻總是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或提出忠告或發表某種建議。社會輿論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
學校公眾輿論的代表者就是全校的師生和班級集體、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這種輿論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也可能是觀點互相對立,有爭議的。這種輿論的形成,可能是自發的,或是有目的的,這要看具體的來源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而定。輿論可能來自個人的經驗,來自集體的經驗,也可能來自作為某些消息散布的種種傳聞。輿論多半是複雜而自相矛盾的,因為其中摻雜著真假各種成分。
學生集體的輿論通過各個方麵,如:各種會議、少先隊隊會、各種學生自治團體的選舉、辯論會、遠足、出牆報、學校廣播台廣播等等反映出來。學校輿論的威力直接取決於集體的發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以及集體領導人的威信。集體的社會積極性愈高,集體中的傳統愈穩固,同誌間的聯係就愈緊密,社會輿論的影響就愈大,這種輿論對於集體的全體成員的道德品質的發展就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在上述這些條件下,社會輿論的作用將起質的變化:學生道德判斷的一致性將日益增長,判斷更向深度發展和更富有權威性,與此同時,判斷對於整個集體和每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也在增長。
集體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集體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水平較高以及學生能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這些對於在這樣的集體中培養高度責任感和健康的社會輿論都將起著促進作用。樹立對集體事業負責的思想,是在集體中培養可靠的社會輿論的保證;而怕負責任是集體力量薄弱和社會輿論尚未形成的標誌。
綜上所述,在教導過程中,要求與監督、評定與社會輿論是作為推動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動因加以運用的,這種動因具有明顯的影響力量。雖然暫時還不存在從數量上測定這種影響的標準,然而這些動因產生的教育力量並沒有失去其作用。上述各種動因的推動作用是看學生產生參加道德活動的願望到實際開始這種活動所經曆的時間長短而定的。不過這段時間的長短因學生的年齡與道德方麵的經驗而不同。學生來用這種或那種動因後的感受取決於實現行為時所處的不同環境。
教育者選擇與受教育者個性較為接近和較為“方便”的,但在客觀上不太重要和意義不大的動因,會導致削弱個性發展過程的效果。
強有力的動因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而個人本身往往並非始終樂於接受這些促進因素。可是,要保證個人正常的道德發展就必須依靠穩固的和長期起作用的因素,否則,盡管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勞動,其工作可能依然毫無價值。所以,必須善於在教育實踐中利用一切動因;這些動因的實質在蘇聯教育部關於對中學生進行操行評定的指示中均作了闡述。П·П·布隆斯基當時寫道:“我們受到的不光是某種單一的動因的影響,而是受到各種動因綜合的影響;換言之,我們接受的是一係列的印象。這一係列印象,當然不僅包括現有的印象,而且包括由於聯想的聯係活躍在眼前的各種舊印象。”
在各種動因的影響下,個人會變得積極起來,變得更具有堅定的目的和更有組織紀律性,不過這可能是一種適應性的表現,表麵上取得了一致,也可能完全持否定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