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衡量道德修養水平的標準及其方法論原理(1)(1 / 3)

(第一節)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及其標誌

任何一門與計量有關的科學,都要製定自己的標準。教育科學也不例外,不過,教育科學中已有的計量形式及對說明學生德育及其進展的原始資料和結論性資料的收集和加工方法還極不完善。產生這種不完善的原因在於:第一,有些研究人員企圖機械地把精密科學領域裏的計量體製搬到教育領域中來。在精密科學中可以形成一定的靜態現象和重複現象,而在教育科學中是經常變化的,很少在同樣條件下再現和重複。因此,獲得的有關學生道德發展情況的資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相對的。第二,在計量時,歸入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成果的,一般隻是終極的概念,而對整個的中間環節則不加考慮,因此,教育成果隻是根據表麵的指標來衡量,而不顧及複雜的內在變化。第三,在揭示條件和個性發展間的相互關係時,教育的影響不突出,而是籠統地把一切影響都累計在一起。此外,對學生個性產生影響的規律性重複因素和現象的數量指標尚未統計進去。第四,應該指出,某些研究人員指望在較短期限內就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而在實際中,隻有在學生“經過”一定年齡的發展階段之後,才可能取得明顯可見的效果。第五,個人道德修養的統計指標的製定工作及研究和整理說明個性發展特征的診斷材料的方法均不完備,因此不可能完全客觀地判定已經達到的教育水平。

可見,學生道德發展的最優條件及其衡量指標,應當從利用各種統計手段的教育學觀點出發進行分析研究。

在倫理學史和道德教育史中曾經提出過各種道德標準:一些人認為,凡是能提供滿足、免除苦痛(享樂主義)的行為都是道德的;另一些人則認為,凡能帶給人們幸福(實利主義)或有益於某些個人和社會(功利主義)的行為,就是有道德的等等。我們的道德標準,正如列寧所說的,是為鞏固和實現共產主義而鬥爭。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中,是采取給個人和社會指出方向的辦法,即調節和保衛公有製生活方式及實現共產主義的行動方式,從而指導德育的基本趨勢。為此,必須正確評價整個集體的道德生活及其各個成員間的關係,以便在確定學生道德教育標準方麵獲得正確的觀點。

道德修養水平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表示出理想與現實互相發生關係的程度,具有質量上和結構上的特點和統計上的或然性特點。

目前還未必能談得上采取直接手段對個性品質進行測量,因為更為間接的測量手段比較實用,間接測量手段可以選用數量和質量評語作為測量單位或測量標準,而評語可以對某些方麵或某些品質作出內容豐富的描述。

道德修養的一般標準,是指一種特征,據以衡量個人在學校教學和教育相對完成階段上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麵取得的進步。除了衡量一般的道德修養的標準外,還存在著對某些道德品質、個人向往以及要求是否合理等等進行衡量的標準。然而,在所有條件下,評定行為的客觀標準是這種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要求,符合規定的準則。

蘇維埃社會的道德經驗應反映在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道德規範原則之中。這些原則也應看作是道德教育和學生個性發展的一般標準。道德原則的內容具有曆史性質,道德原則的標準同樣是不斷轉化和可變的。因此,標準的基礎是在道德要求和評價善惡方麵的客觀-曆史必然性。

確定行為道德價值的主要原則是社會提出的道德要求,換句話說,能夠作為標準的並非指令,而是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道德準則。

然而,不是把個別的準則拿來作為標準,而是綜合考慮全部準則並考慮行為的具體效果和個人為了解決道德任務而承擔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道德評定的本身就是道德實踐的一種特殊形式,通過這種實踐弄清行為某些因素的作用,弄清在這一行為中動機與效果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道德評定還可以確定個人對於解決道德任務是否抱有負責的態度。

歸根到底,衡量學生道德修養程度的真理標準是他的行為,他的實踐行動。遵循列寧的指示,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可以把那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人們生活方式和風俗並已成為人們習慣行為的行為原則和準則看作是穩定的。因而,學生的行為實踐,應在廣義範圍內看作是一種社會實踐。這裏,不允許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把道德實踐隻看作是主觀的經驗,看作是個人的行為。高尚的道德不是建立在遵守各種最起碼的行為原則和準則的基礎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個人強烈渴望科學地理解活動和各種關係間的聯係,理解與其他人和社會的聯係的基礎之上,以便符合理想的目標和需要,並根據達到這些理想的目標和需要所采用的手段,使上述各種聯係形成高度的統一。

為提高道德修養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和因素以及這些條件和因素是否充分,這同樣不是通過這些條件和因素的成分結構可以研究清楚的,而要通過那些能說明道德經驗範圍(客觀關係)和學生對這些經驗的態度(主觀關係)的數量與質量指標才能考察清楚。但是,數量指標在社會上受個人在學校內外關係中所處地位的製約,而且同個人的社會職能是相聯係的,質量指標則是按照社會約定俗成的準則和可以達到的向往,指出這個人的道德發展水平。道德發展水平可以根據個人動機的社會價值及其行為中個人和社會兩者關係是否協調來測定。同時,標準不是確定後便一勞永逸了,因為社會生活是變動的,因此測量標準的指標也要隨之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