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衡量道德修養水平的標準及其方法論原理(2)(1 / 3)

為了統一教師集體在研究道德修養水平過程中的行動,必須製訂有關研究學生情況的細則,用相類似的指標來表明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而專門的教學大綱便是最為大家所接受的,供對學生的道德修養進行完整研究的文件。教學大綱有助於克服個性研究方法上的片麵性,幫助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種途徑獲得關於學生在道德發展方麵進步的資料。大綱由四個部分組成:對社會日常生活條件的研究,對道德麵貌形成的主要影響的研究,對衡量學生道德修養水平和道德理想指標的研究。

對道德修養的研究不能脫離開對學生個人道德發展及其理想形成產生影響的條件和因素。為了比較完全相反的態度,凡能說明道德修養水平主要標誌的優缺點均應予以考慮。正反對比能更顯明地反映學生在道德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也便於統計有關他們的道德修養水平的資料。

然而,有關道德修養水平的鑒定雖然簡明扼要,卻有不足之處,因為所記載的僅僅是個人品行中的主要優缺點,不可能反映為數眾多的中間指數,而這些中間指數有助於更深入地了解個人道德的成熟水平。這種不足要通過統計另外一些完全相反的指數予以彌補。

例如,在了解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於學習、勞動、公共財物、集體、成年人以及對自己的態度時,要同時了解他在集體中是怎樣工作的,個人又是怎樣工作的,對同學、勞動、學習的關心程度如何,是什麼動機促使他在勞動中表現出首創精神和創造性等。同時對於他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消極情緒、隻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工作和學習等表現以及這種表現是一貫的,還是僅僅針對某些活動或個別行動準則,等等,都應進行了解。例如,積極參加集體生活、完成集體的要求、關心公共利益、善於扞衛集體榮譽等,都是學生對集體的積極態度的表現。

而學生的消極情緒、孤獨、對集體的要求不予理睬、把個人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對於集體的成敗漠不關心等態度,可以說明學生對集體的消極態度。

說明學校教育活動情況良好的“算術平均”指數,總是低於從道德關係觀點出發評定這類活動的數字。道德關係反映個人道德的傾向性,而道德的傾向性是由個人的活動和行為的目標和內容所決定的。

長期的研究表明,衡量學生道德成熟水平的最適當的手段是熟悉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和交往中產生的各式各樣的關係。因此,應該把關係作為測量道德修養水平的基本單位。這種衡量學生道德上成熟程度的尺度,最全麵反映了評定個人道德品質發展程度的數量和質量指標間的聯係。測量道德上的成熟性本身,就是把已經達到的水平同過去原有的水平作比較的過程。作為反映學生道德發展指標刻度的單位,可以運用那些能反映正麵的和中立的、冷淡的和反麵的態度的概念,但須與表達高、中、低道德修養水平的那些概念相符合。

弄清楚道德修養水平不僅可以了解教育活動的結果和搞清這些結果跟各種影響的相互聯係,還能及時發現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中的傾向和教育者工作中的缺點。

然而,判定學生道德修養水平的課題在教育學理論上暫時還帶有實驗示範的性質,隻是研究和總結實際經驗的初步成果。如何揭示德育成果問題的研究隻是在近幾年才有所進展。E·B·邦達列夫斯卡婭、H·И·莫納霍夫、A·B·佐西莫夫斯基的論文是直接論述這個問題的。在其他若幹著作中也順便提到這個問題,不過,對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並沒有多大實質性價值。

必須指出,“道德修養水平”這一概念本身的內容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定義。H·И·莫納霍夫提出,把道德修養水平看作某些道德品質的總和,而且還設想把這些品質的培養分為三種水平。Е·邦達列夫斯卡婭則提出,把個性中說明學生個人和社會關係發展程度的主要方麵的相互關係作為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的標誌。按照她的意見,個性中這些主要方麵才應該被當作衡量道德修養水平的指標。

這幾位作者提出的揭示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的標準和方法不能認為是成功的。因此,必須進一步研究道德教育成果的指標,以及闡明這些指標的手段和方法。

看一看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作者的著作就能明了,對於道德修養水平的測量手段的研究還遠遠不夠,至今還處於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階段上。

目前特別注意研究的是能幫助人們取得有關個性主要特征及其表現程度、相互聯係、發生變化的性質和速度等方麵可靠材料的測定手段。被用作測定手段的有測驗題、等級表、登記表、調查表、總結、統計表等。借助這些手段來測定各種品質的特征,使得到的這些特征後來大體上能說明被測定對象的品質。為了便於評定調查過程中獲得的假定答案,最常采用的形式是填寫:“是”、“不是”、“同意”、“不同意”或者用“+”、“-”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