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常用的是根據間接的標誌,在主觀評價基礎上對這些進展作出判斷。
隨著蘇聯教育部審定的《學生教育的示範內容》一書的問世,以及社會主義各國示範教育大綱的出版,揭示道德修養水平的問題才獲得真正的科學根據。衡量學生個人道德修養成熟程度的標誌也隨之從主觀的推斷變成現實中的事實。
(第二節)揭示學生集體和各類學生團體道德修養水平的方法論原理
揭示道德修養水平的方法是教導員活動的一個方麵,它在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眾所周知,К·Д·烏申斯基的名言--為了全麵教育兒童,必須全麵了解兒童--已成為現代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格言。因此,研究學生這一總的課題,是跟揭示道德修養水平、考核對學生的教育成果和學校教育活動成果等問題極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
前兩個問題是比較狹隘和局部件的問題,有助於教師解決理論與實際任務,而查明教育成果的問題則是最普遍的問題,它還需要弄清教育影響與學生個性發展間的相互關係的結構,弄清決定學校教育工作的一般狀況和組織、領導教育過程自身的結構。
在蘇維埃的道德教育史中,我們遇到研究學生個性的各種不同觀點。如果在初期,注意研究學生發展過程的個別方麵,那麼現在的重點已轉向對它進行綜合研究了。例如,C·M·裏韋斯和C·T·沙茨基詳細研究了鑒別學生社會麵貌的多種方法;Н·К·岡察洛夫、M·A·達尼洛夫、Л·B·讚科夫、Э·И·莫諾茨昂著重在教學過程中研究兒童;И·И·博爾德列夫則專注於研究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表現,而Л·И·博若維奇研究行為動機的形成和個性的傾向性等等。
然而,決不能說,在蘇維埃教育學和蘇維埃學校曆史上,研究學生的方法一直處於向上發展的狀態。四十年代中期以前,盡管研究學生的方法中有許多是以錯誤的教育觀點為依據的,但擬製研究學生的方法的工作曾一度出現高潮。此後這個問題的研究開始衰退。
到五十年代,特別進入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工作敬重新開始廣泛地進行這方麵的研究,從而克服了教育學“後繼無人”的缺陷。
從各個方麵對學生進行了研究工作,完善了研究的方法,測定道德修養情況的手段也經過反複研究和檢驗。這種研究是跟八年製中學和完全中學學生的教育工作示範大綱草案的出版有關的。教育示範大綱草案出版之前,一般對學生也進行研究,但沒有把學生的品質發展情況跟任何準則或標準作過對比,教育大綱問世後,就有必要更加具體地規定一般的道德發展及在學校某個教育階段上個別道德品質的發展。由於對各校試行教育大綱的情況要進行檢查,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
使“修養”這個概念得到科學和社會輿論的承認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確定這種修養發展水平的客觀衡量標準方麵這並不是主要的,因為在道德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偶然性。因此,根據這些原理,學生的積極的和消極的道德品質發展的客觀可能性的程度及其道德修養水平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測量的,測出的數值稱為概率。概率概念所指的主要對象就是那些偶然事件(比如學生做了一件好事--對於教師而言是偶然事件;教師采用某種教育手段--對於學生而言是偶然事件);偶然值(道德品質的發展水平--對教師而言它是一種偶然值;采用各種教育手段的次數頻率和時間延續長度--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偶然值);偶然功能和過程(道德品質發展的易變性--對教師而言;道德教育的實施過程--對學生而言)。
在某種條件下時而發生,時而不發生的事實和現象,可稱為偶然事件;偶然值可以有一種含義,也可以有另外的意義。偶然功能指在當時條件下采取各種不同形式表示出來、而事先並不知道的那種功能。
偶然事件可以看作是一種可變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這些因素影響著學生的道德發展,但在特定條件下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在實施道德教育過程中,偶然事件、偶然數值和偶然功能三者有著密切的聯係。在測定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過程中,除掉那些可能發生的偶然事件外,還可能碰到各種各樣近似值、公差,因為量度的本身帶有描述的性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數值。
為了確定道德修養水平,有時可利用來自不同方麵的能客觀反映學生品行的信息材料。因此,自然而然會得出結論:評定學生道德修養水平的實質,就是要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實質性信息材料基礎上,從量和質的方麵對個性作出評價。建議根據社會習慣準則把行為的概率作為評價道德修養水平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