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衡量道德修養水平的標準及其方法論原理(3)(2 / 2)

在談論已經達到的道德發展水平時,常常隻指出那些行動的成果和結果的意義,而忽視行為的動機、目的、具體條件和環境。為了確定學生的真正的道德修養水平,必須更確切地查明支配他們行動的動機。例如,判斷中學高年級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要根據他們思想上有無道德觀念和概念,他們的穩定感情是否豐富和按在道德知識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形成的現有道德信念行動的誌向是否堅定。

不僅應當把學生的行動或行為的結果看作道德修養的主要標誌,還應當把意向、作出的決定以及對完成行為動作的方法作出的選擇,全都作為道德修養的主要標誌。知道這一點,就可以使高年級生習慣於不是不借“一切代價”地,而是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去作出崇高的行為。高年級學生的行為所表現出的道德和公民的成熟性,應該是在對比這些行為和現代社會通常的準則、規範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

高水平的道德修養可以表現為學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認識到必須對自己的行動和行為負責或者對集體的行動負責。一個集體的道德修養水平高低則看它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團結精神和積極性、嚴格的要求和原則性、獨立自主精神和工作能力、維護集體每個成員的榮譽和尊嚴的能力等。

了解道德修養水平的工作,不是搞一場短暫的運動,而是十分辛勞的日常工作,是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這種工作要求客觀地獲得有關學生實際發展的可靠材料,對學生道德麵貌及其主要品質的發展過程進行徹底研究。這項工作還要求對學生的個性起正反作用的各種條件和因素進行全麵研究。而學生的道德修養的實際水平的最可靠的標誌是,他們對周圍現實、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社會行為準則、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態度。因此,決不能脫離開個人參與其中並自我表現於其中的那些關係,去研究作為一個完整結構的個人。正是對個性本質的唯物主義理解,要求以各種關係的總和為基礎去研究個性。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社會關係不僅作為學生道德發展過程的因素,而且也是對道德行為和行動準則提出的一定的社會要求。學生的道德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在這些關係中可以特別指出下述各種占主導地位的關係,諸如對社會及其社會發展前途的態度,對祖國、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態度,對待勞動及勞動成果的態度,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員,作為我國社會未來公民的態度。從心理學觀點看,關係是學生和現實的各個不同方麵之間的客觀聯係。這種聯係是作為主體對客體的態度和各種主體的態度而存在的。

態度不僅要受客觀因素影響的製約,而且也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個人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特征、個人的生活經驗的製約。學生的心理反應及其知覺和感受特點的多樣性決定了個人態度的多樣性。其中最典型的態度是積極的、消極的和冷淡的三種。而學生的個人態度總是由社會對現實的態度決定的。個人的道德發展過程是在社會需要的影響下實現的,與此同時,它突出地表現於個人在把自己的行動和行為跟社會上具有良好道德行為的榜樣進行對比時的各種態度之中。

把孤立的個別典型事例和道德修養的現成樣板拿來作為道德知識的總和,不能反映學生德育方麵的良好成果。為了對這些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並取得必要的成果,應當按照真正蘇維埃人的榜樣組織學生集體的日常生活,根據他們的範例建立道德關係的體係。

《學生教育的示範內容》一書的宗旨在於幫助人們了解德育過程的任務、進程和結果相互間的辯證關係。這是一本有關教學法的綱領性的教材,這本教材把普通中學的教育活動分成八個主要部分,闡明普通中學和班級集體應當解決的總任務,以及從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應解決的具體任務,完成這些任務就能保證學生逐步具有社會主義公民應有的那種高尚道德品質和堅毅不拔的精神。

該書在“培養共產主義的道德、自覺的紀律和文明的行為”一節中把道德教育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具體的基本任務分為九個項目。

例如,在道德教育總任務的第一項裏指出,所有中學畢業生應當深刻理解列寧關於共產主義道德的學說,通曉並遵循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根本法)、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道德規範原則,信奉共產主義道德理想,能積極自覺地對待社會活動,做到言行一致。

所有這些總要求隨後從一年級到十年級逐步具體化,圍繞中心向外擴大,不斷加深並豐富起來。譬如,一年級到三年級的總的任務是這樣的:低年級的學生應懂得列寧關於蘇維埃人應當怎樣對待生活和勞動的遺訓;學會觀察人們行動中表現出來的道德麵貌,自己要遵守道德準則;對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道德規範,對反映蘇維埃國家對蘇聯公民關懷的憲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