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婚宴的變化(1 / 1)

“金黃縣,銀福山”。膠東一帶為什麼會流傳這樣一句口頭語?父親告訴我:“黃縣人講錢,能說會道,出外做生意的多;福山人講吃,技藝高超,外出做飯的多”。因此,福山是全國聞名的烹飪之鄉。

福山人給子女成親,特別講究的就是婚宴。誰家子女結婚,一般要請廚子為婚宴做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婚宴上最講究的就是“四一六”。我大哥、二哥結婚時的婚宴,均是請張格莊鎮西水夼村年邁的舅佬爺掌勺。他憑著幾隻雞、幾條魚、幾斤豬肉及其半套豬下貨和蔬菜,就做出了七八桌豐盛的菜肴。80年代初期,婚宴上時興“四二八”、“十二紅”,比原來增加了幾個菜。每桌五六十元就夠了。我結婚時,挺有福的,參加了團縣委統一舉辦的集體婚禮,晚上婚宴隻請了3桌。我家也沒請廚子,自家人掌勺,做的口味也很好。

隨著人民生活的逐年改善,婚宴標準水漲船高。1994年,我給妻妹、連襟在福山華僑賓館張羅婚宴,定菜標準是每桌450元。這樣,才能上海參、對蝦、扇貝、加吉魚等時興菜肴。否則,客人就會挑剔。

進入新世紀,人們都生活在福堆裏,婚宴標準由最初的每桌1000元漲到1500元左右。有的婚宴名義上是每桌1200元,但海參、對蝦、鮑魚等名貴主菜都是喜主提供的。細算起來,早已達到了1500元。不但如此,婚宴上的煙酒糖茶也十分講究。這幾年,我先後到福山、芝罘、萊山等市區參加過30多次婚宴,桌上擺的大都是貨真價實的雲煙、中華煙和煙台幹紅、茅台、五糧液等名煙名酒。每當看到婚宴上的這些東西,我就會由衷地感慨:現在人們確實是富裕了,幹什麼都追求起高品位、高檔次了。

不過,人們對婚宴這樣發展也有異議,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前年,我早年一位同事為女兒在福山的福源大酒店舉辦婚宴,我所在的桌上有位客人因吃藥忌口,無法吃海鮮和雞鴨魚肉。喜主與酒店經理一合計,為他專門上了:涼拌黃瓜,單炒辣椒、芹菜、山藥片,幹煸芸豆、大頭菜,外加一碗青菜湯。每端上一盤菜,不到半分鍾,就被全桌人風卷殘雲地一掃而光。而剩下的海參、對蝦、鮑魚等,卻是互相推讓,誰都不肯多吃;蝦仁、扇貝丁剩了大半盤子,四喜丸子、燒雞、糖醋鯉魚等幾乎未動。大家邊吃邊議論:婚宴上點蔬菜或野菜,也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過了半年,我又參加了一位同事給兒子在這裏舉辦的婚宴,他就是用辣椒、黃瓜、芹菜、芸豆等做菜替代了紅燜雞、糖醋魚和四喜丸子,吃起來好而不膩,格外舒服。

婚宴,又稱喜宴。上桌的各種菜肴,均有名堂:雞,取吉利之意;魚,是年年有餘;四喜丸子,意在四季有喜。中國人是聰明的,給菜起個好名,應該不難。幹煸芸豆,可叫“一生好運”;炒芹菜,可稱“勤勞致富”,等等。現在,既是家境好了,錢多了,僅為獨生子女辦一次婚宴,也沒有必要互相攀比。適當地改變一下婚宴或其他宴席上的菜譜,多上點綠色蔬菜,更會受到人們的青睞。

婚宴的革故鼎新,有賴於魯菜之鄉的廚師們。隻有多動腦筋、博采眾長,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讓福山的魯菜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2010年 《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