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石之歌(1 / 1)

越野車自東向西、從北到南在中尼公路行駛著,煙台對口支援的西藏聶拉木縣是個什麼樣子,縣城是大是小,是平坦還是陡峭,援藏幹部們都在打開想象的翅膀,估摸著,猜測著。突然,藏族司機伸手一指:“前麵就是咱縣城。”從車門朝南望去,縣城嬌小玲瓏,掛在喜馬拉雅山坡下,排排樓房和藏式民房亭亭玉立,掩映在巨石之間。“好大的石頭啊!”我們無不驚歎。

我的家鄉到處可見石頭,尤其是村中水庫邊上的兩塊大石頭,一塊象鯉魚,一塊象王八,至今仍在我的腦海裏記憶猶新,全村最大的石頭也無非幾十噸重,與聶拉木縣城的巨石相比,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在我宿舍下麵的一塊巨石,高達數十米,重達千噸;北麵金字塔形的巨石下有一深洞,一藏族老嫗時進時出;西麵那塊巨石高過小樓,象座小山。這三塊特大巨石還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神仙路經此地,看到幾戶散居的人家十分貧困,立即起了惻隱之心,從天上搬來三塊巨石,分點在東北西三個方向,告訴人們,在三塊巨石上麵可安放一口大鍋,吃穿不愁,能過上幸福生活。從此,散居的人們聚集此地,建屋蓋房,安居樂業,成為中尼貿易的重要村寨,故村名曰充堆(藏語即為集市之意)。但巨石的真正成因並非如此。據說,幾億年前,這裏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歐亞兩大板塊互相撞擊,形成了現今的青藏高原,這些巨石實為地殼運動的產物。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藏族群眾對巨石似乎懷有特殊的感情。走近巨石,隻見上麵刻有太陽、月亮、雄鷹、牛羊,還有數不清的藏文,五顏六色,給人以莊重、嚴肅的感覺。縣機關院內有塊巨石橫臥在四幢樓房之間,前幾年,有人提議在巨石上麵蓋座小樓,許多人說此石是寶,動之不得,結果還是多數人的意見占了上風。去年十一月份,煙台建築設計院的小孫同誌來此為縣希望中學搞總體設計,縣領導和小孫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為校周圍的幾塊巨石如何搬遷、怎樣裝扮,幾次開會研究,多次修改設計方案,頗費了一番腦筋。

工作之餘,我時常來到這些巨石旁,欣賞它的雄姿,有時撫摩它的身軀,有時躺在它的身上,有時站在它的頂端。登高望遠,縣城內外到處是幾十噸、上百上千噸、乃至上萬噸的巨石,似狼似虎,像牛像馬,如台如塔,或臥或立,任憑滄桑變化,不怕風吹雨打,決不“擅離職守”,構成了聶拉木縣城特有的自然風景。

是的,沒有巨石,就沒有聶拉木縣城的特色。如果把縣城比作巨石之城,倒也恰如其分。如在這些巨石上設置景點,建造亭台樓閣,把它巧妙地打扮修飾一新,誰能說它不是一大景觀呢?尤其是國內外那些常來旅遊登山的人們,必會為巨石的風采而讚賞而高歌。

巨石,您日日月月站在聶拉木,守衛著邊城,令我思緒翩躚,心潮激蕩。我要為您獻上這樣一首歌:多少歲月,曆經坎坷,不畏高寒,不懼風雪。煉就了鋼般的身軀,養成了堅強的性格。見證著曆史,容不得分裂。堅守崗位,渴望建設。要和各族人民同歡,要和神州山水同樂。要為人民的幸福,獻出身和血;要為祖國的富強,獻出光和熱。

(1996年《膠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