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曾去過福山區的峆山盧寺、金堆寺等。不過,那時早已僧去寺空。當我來到西藏,發現這裏凡是古老建築盡是寺院,其數量之多,當屬中國之最。
追根溯源,“寺”,最早並非指廟宇佛堂,它的字義與“侍”相同。《詩經》傳疏:“寺古文侍”。《周禮?天官?寺人》講:“寺人掌王之內及女官之戒令”。寺人實指宦官或庵人。
自秦朝以來,常有宦官擔任外廷之職,於是,通名宦舍為“寺”。《左傳》疏:“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漢朝時,就稱九卿官府為九寺。北齊後,改廷尉為大理寺,專管刑獄司法之事宜。如宋朝時包公就擔任大理寺卿之職,主管訴訟刑法;南宋時,嶽飛就是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大理寺內。
九寺中的鴻臚寺,與現在國家的禮賓司和國賓館類似,專門接待各方貴賓。據史書記載,漢明帝夜間曾夢見一金人,頭頂放射金光,在皇宮內飛行。夢醒後,召集大臣為他解夢,大臣傅毅說:“那是佛祖的法力。”漢明帝此後便開始相信佛教,並於公元64年春,派遣郎中蔡惜博士及弟子秦景、王尊等12人去西域求法取經。返回時,請回了兩位天竺高僧,用白馬馱經書一同到了京城洛陽,下榻於鴻臚寺。他們住在鴻臚寺,翻譯出漢文最早的《四十二章經》等典籍,對佛教傳入我國,功不可沒。公元68年冬,漢明帝下令將鴻臚寺改建為專門供奉佛教和僧人居住的白馬寺,成為我國第一座寺院。後來,人們都習慣把僧人居住的地方稱作寺了。
說起來,藏傳佛教最初還是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王女兒布裏庫蒂公主同嫁鬆讚幹布時帶入西藏的,促進了大昭寺、小昭寺、紮什倫布寺等寺院的誕生。
(1995年《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