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1)(3 / 3)

我國是一個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發展中國家,而且還是人口大國。對於綜合國力的增強來說,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非常關鍵。換句話說,過去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為數不多的精英人物,而當前我們需要的是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無數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在“人口眾多”這個不可更改的事實麵前,除了繼續執行控製人口增長的長期國策之外,充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我國教育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通過這個轉化也必將促使我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

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識經濟時代生產方式變革這一曆史機遇,能否對我國的人力資源予以充分開發和利用,取決於多方麵的因素,但教育是其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力資源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是世界各國國力競爭的製高點,誰搶占了這個製高點,誰就將占據主動的地位,誰就最終可能贏得這場競爭的勝利。基於對教育功能準確而深刻的認識,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並明確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傳統的教育弊端扼殺了學生創造性,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我們的教育不但是一個趨勢同時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曆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主要原因有:

第一,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轉變,這對人的素質培養影響很大並與時代對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係統的知識基本上就是“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征。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是客觀可循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係的、類似於物質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於是對於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引導下,學校教育就產生了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死記硬背現象。“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變成了大眾觀點。這裏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學生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真實生活世界根本就不符合,教育、課程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係的校內外活動,通常被作為額外的負擔而予以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明顯與時代的需要不適合。

知識屬於人的認識範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加以總結獲得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知識”是一種“探究的活動”,而不是絕對的、不變的“結論”。顯而易見,知識的獲得與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選擇和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以及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為此,我們的課程教育必須要促進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融會貫通。隻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負擔。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素質教育之體現為口號而未落到實處。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心中始終有一個“強國夢”,伴隨著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知識爆炸”,我國教育特別強調教育的選拔功能,這就致使我國學校的課程體係表現出如下特征:對於書本知識和絕對理論的熱衷促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不斷加重,學生圍繞著考試而學、教師圍繞著考試而教。現在,人們把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係存在的種種弊端概括為“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