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學生合作學習方式(2)(2 / 3)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教學的顯著特征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多層次信息傳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想有效地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應該建立起結構合理、互幫互助的合作小組,同時還應該做到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合作小組的建立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以及男、女性別的關係,每個小組分以合理的人數。小組成員必須在小組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小組的劃分最好是每學期調整一次,以便讓學生有更廣的交往空間。

二、對學習小組做好明確的操作規則

小組的建立為學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但要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合作,必須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分工要明確。在小組學習中,其成員由組織者和合作者兩部分構成,這兩種角色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以強化其責任意識,當其中一名組員向其他夥伴闡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過程時,其他人要對其發言進行評價。如在進行某課的教學時,應該要求學生在合作交流時,小組成員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向組長認真彙報進展情況,組長應該詳細地做好記錄,並認真整理準備發言。

其次是積極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應該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組織、有紀律的進行。在彙報發言中,小組長則需要組織所有的成員輪流擔任主要發言人並做好記錄,在發言中每個成員的機會是均等的,這樣才能增強每個成員的責任感,體現成員之間的地位平等和機會均等,培養大家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然後是關注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再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小組的合作交流,由小組長記錄下來並組織進行討論。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老師都在教學中忽略了這個問題,每次合作交流前都直接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或者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說明要求便開始了。獨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認識,在合作學習中隻能是觀眾與聽眾,這便不是真正的合作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獨立學習時間,而且還應當要求學生在思考有了一定的結果時,要理順自己的思維,從心理上做好與人交流的準備。

最後是要加強培養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要激勵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增強其合作效率,教師可以組織一係列的活動以增強小組合作的自覺性,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三、在學習內容上做恰當選擇

合作學習是當今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中的其中一種方法,它不能夠完全代替其他教學方法。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選擇有探究價值的學習內容讓學生來開展合作學習。在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時,需要仔細考慮每個環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要達到的目的,怎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使教學效果最優化,絕對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隻流於形式。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時,教師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如果在這一環節設置讓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這根本就沒有任何探究價值,這種探討的形式實際上就是流於形式。小組合作學習要想紮實而有效地進行,在選擇探究問題上必須要注意那些具有一定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來開展合作學習。如在講授《三角形的麵積》時,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利用手中學具動手操作,並提出問題:“你能用準備的工具和已學過的知識想辦法求出手中的三角形麵積嗎?”這種問題就是具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由於有這樣的問題作引導,學生隻要動手、動腦就能想出很多的方法。學生完全在一種開放的環境中去嚐試解決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和進行動態的探索學習,正是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擦亮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提出問題的合理與否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教師提出“三角形的底與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那就根本沒有什麼意義了,學生也會感到無從下手,課堂的氣氛也將死氣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