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活學生思維,優化問題情境。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說產生學習興趣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問題。沒有問題是很難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欲的;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肯定不會去深入思考,這樣學習也就變成了流於形式或停留在表層。現代學習方式非常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因此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也就顯得非常重要,優化問題情境首先要為學生營造敢想敢問、自由放鬆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1)鼓勵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努力創設活躍、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尤其要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積極思維。特別需要倡導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培養學生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2)設疑引思。創設問題情境還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按照某種教學原則和方式,創設一係列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去探究與發現。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和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有提出但它又是教學中很重要的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時也要具有思考的價值,才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應當要注意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另外,對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認識結構上的矛盾,能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思維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習激情和創新精神。
3.激發熱情,優化小結。課堂小結是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最後階段,是教師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結可以使教學錦上添花、餘味無窮,讓學生飽含學習熱情。(1)優化教師結束語。好的結束語可以讓學生帶著美感下課,帶著繼續探索的心理走出課堂,它要求精粹但又要便於記憶,既要概括教學內容的要領,又要讓學生形成新的學習動機。(2)讓學生作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上完一課內容之後,讓學生對課堂的知識要點和所學內容思考幾分鍾,然後指定部分學生走上講台作簡要的複述。這種做法能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由老師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改革的結構過程就是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學習方法,改造和完善自身學習方式的過程。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識的同時,學會求知,使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個體是千差萬別的,並且一直處於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如果想找到一種固定模式化的學習方式,那是不現實的。因此,以一定的學習方式為基礎和重點,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使之逐漸符合自身特點,從而有效地轉變為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策略
新課程將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一個重要重要的部分,作為教學建議的提出,更將其列入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中。顯而易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現代教育的使命。教師是實現這一使命的關鍵所在。
一、培養教師的新教學能力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教師都是按照傳統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實踐,以知識傳授為目的教學活動已成為習慣。這種教學的弊端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和結論,不但阻礙了學生的全麵發展,而且也使教師的創造性教學能力、合作教學能力和教學監控的能力缺失。從教與學的關係而言,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的教學能力最終要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得以落實。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改進傳統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發展新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