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思裏(EdwinR.Guthrie,1886-1959)的連接性條件反射conditioning),是第一類(即不強化的條件反射)中最有代表性的。赫爾(ClarkL.Hull,1884-1952)和斯金納的名字是和強化這一類最經常聯係在一起的。可是,關於強化過程的性質,赫爾和斯金納的意見明顯不同。三位著名的二因素心理學家,是斯彭斯、托爾曼(1886-1959)和莫勒(1904-)。因此,四種有代表性的新行為主義是:格思裏的連接性條件反射,赫爾的演繹行為主義tivebehaviorism)或強化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斯彭斯的定量刺激一反應理論。所有這四種新行為主義,在他們強調對刺激和反應作機械的論述方麵,是相同的。因此,他們一致認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目的性歸之於人的行為。但是,他們對於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刺激一反應關係的解釋,顯然不同。格思裏確信,學習發生在刺激和反應同時發生的時候;赫爾把學習的本質置於刺激和反應之間發生的事件的中心;而斯金納則把他的重點放在隨著反應發生的刺激上麵。當我們用符號表示這一係列的關係時,用S代表刺激,用R代表反應,而用O代表有機體,格思裏堅持一種S-R的學習理論,赫爾堅持一種S-O-R的學習理論,而斯金納則堅持一種的學習理論。因為斯彭斯把連接和強化這二者合並成他的理論,這就不能用這種方式來分類。
現在,我們很簡短地檢查三種有代表性的、成體係的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看看每種理論在學校學習情境下,是怎樣影響教學過程的。
格思裏的連接性條件反射格思裏的學習理論是經典性條件反射,而不是強化。而且,它是一種特殊的條件反射,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同時連接的條件反射(Simultaneouscontiguousconditioning)。連接(contiguity)意思是,在反應的時候起作用的那些刺激,當它們再現時傾向於引起那個反應。而且,假如某個刺激同某個反應連續發生,對那個刺激的反應就會和那個刺激繼續發生,直到某個其他反應變成那個刺激的條件為止。
格思裏把學習看作突然的而不是漸進的過程,並把條件反射的機製看作刺激的變化,而不是驅力的減少。因此,刺激和反應的個別聯結的加強(實際的條件反射)發生在某個刺激和反應個別同時出現的時候。這並不意味著重複在學習中沒有作用,而是說在重複中,數目繼續增加的刺激會轉變成促進劑;個別的聯結並沒有加強,但有更多的聯結加入。
格思裏認為,既然一次聯結就能發生聯想並持續終生,那就不必用任何東西,如象獎賞、愉快或需要減少來解釋學習。這樣,在他的連接理論中,強化就沒有必要了。在格思裏看來,科學定律隻涉及觀察得到的現象。在心理學中,有物質的刺激和有以肌肉收縮和腺分泌這種形式的反應,但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沒有假設的中間變量的餘地。我們隻需要知道:“如果一些刺激伴隨某個動作,當這個聯合的刺激再出現時,就有可能接著發生那動作。”我們可能注意到,潛伏學習(latentlearning)、獨立學習(independentlearning)以及在同報酬似乎不相幹的情況下的學習,其可能產生的成就,給了格思裏的連接理論以某種支持。
一個連接性條件反射的支持者,在教人的時候,首先使被教的人按某種方式去行動,然後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給他們以他想要聯係那個行為的刺激。要教生物學上的人(man)是人類這個概念時,一個格思裏理論的信奉者,定會誘導他的學生去說人類,當學生說人類的時候,同時用拚字、畫圖或又拚又畫的人去刺激他。當學生說人類的時候,教師能給學生“人”這個刺激愈多愈好。
在這種教與學的過程中,人是條件刺激,而說人類則是條件反應。
赫爾的驅力刺激減少強化理論赫爾的學習理論也是刺激一反應條件反射,但是屬於一種特殊的條件反射,稱為驅力刺激減少強化(drive一stimulusreductionreinforcement)。他的理論模式是牛頓的機械論。因此,他使用了一個獨特的設計來保證他對心理學的研究堅持一貫客觀的方法。他說:“有時,這是把正在行動的有機體看作完全能自己維護的機器人,而機器人也許是用和我們自己不同的材料構成的。”
跟華生一樣,赫爾著重把條件反射看作基本的學習過程。但是,另外,他發展了一個由定義、假設和定理組成的複雜體係,去填補從簡單的條件反射到更複雜的學習形式中間的空白。例如,赫爾在提出他的學習理論時說:
每當一種刺激能量(S)對感受體的衝擊使反應(R)和一個傳入感受體的衝動(S)發生暫時接近,而這種結合就緊接著發生需要的減少(和驅力D相應地減少,以及驅力感受體發射SD的減少)的時候,將產生增量△(S→R),在隨後的場合,那個刺激,使傾向於引起那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