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達諸天,故聖人有所不能;夫婦之智淆諸物故大人有所不與。
匹夫匹婦,非天之聰明不成其為人,聖人,天聰明之盡者爾。
大人者,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天之道然。天以直養萬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盡道矣。
誌大則才大、事業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誌久則氣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
清為異物,和為徇物。
金和而玉節之則不過,知運而貞一之則不流。
道所以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離也;與天地不相似,其違道也遠矣。
久者一之純,大者兼之富。
大則直不絞,方不劌,故不習而無不利。
易簡然後能知險阻,易簡理得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易簡故能悅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知幾為能以屈為伸。
“君子無所爭”,彼伸則我屈,知也;彼屈則吾不伸而伸矣,又何爭無不容然後盡屈伸之道,至虛則無所不伸矣。
“君子無所爭”,知幾於屈伸之感而已。“精義入神”
交伸於不爭之地,順莫甚焉,利莫大焉。
“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伸之變,斯盡之矣。
勝兵之勝,勝在至柔,明屈伸之神爾。
敬斯有立,有立斯有為。
“敬,禮之與也”,不敬則禮不行。
“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之極也。
己不勉明,則人無從倡,道無從弘,教無從成矣。
禮“直斯清,撓斯昏,和斯利,樂斯安”。
將致用者,幾不可緩;思進德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懼之地,乾乾德業,不少懈於趨時也。
“動靜不失其時”,義之極也。義極則光時著見,唯其時,物前定而不疚。
有吉凶利害,然後人謀作,大業生;故無施不宜,則何業之有“天下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斯可矣。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之道〕而知,其知崇矣。
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已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設〕位而易行。
知德之難言,知之至也。孟子謂“我於辭命則不能”,又謂“浩然之氣難言”,易謂“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辭為聖人之道,非知德,達乎是哉“暗然”,修於隱也;“的然”,著於外也。
作者篇第十
“作者七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製法與王之道,非有述於人者也。
以知人為難,故不輕去未彰之罪;以安民為難,故不輕變未厭之君。及舜而去之,堯君德,故得以厚吾終;舜臣德故不敢不虔其始。
“稽眾舍己”,堯也;“與人為善”,舜也;“間善言則拜”
禹也;“用人惟己,改過不吝”,湯也;“不聞亦式,不諫亦人”,文王也;〔皆虛其心以為天下也〕。
“別生分類”,孟子所謂明庶物、察人倫者與象憂喜,舜亦憂喜,所過者化也,與人為善也,隱惡也所覺者先也。
“好問”,“好察邇言”,“隱惡揚善”,“與人為善”,“象憂亦憂,象喜亦喜”,皆行其所無事也,過化也,不藏怒也,不宿怨也。
舜之孝,湯武之武,雖順逆不同,其為不幸均矣。明庶物,察人倫,然後能精義致用,性其仁而行。湯放桀有斬德而不敢赦,執中之難如是;天下有道而已,在人在己不見其間也,立賢無方也如是。
“立賢無方”,此湯所以公天下而不疑,周公所以於其身望道而必吾見也。疑周公上有“坐以待旦”。
“帝臣不蔽”,言桀有罪,己不敢違天縱赦,即已克之,今天下莫非上帝之臣,善惡皆不可掩,惟帝擇而命之,己不敢不聽。
“虞芮質厥成”,訟獄者不之紂而之文王。文王之生,所以縻縶於天下,由多助於四友之臣爾。
“以杞包瓜”,文王事紂之道也,厚下以防中潰,盡人事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無從以得之。“今召我者西量徒哉”,庶幾得以事事矣,而又絕之,是誠係滯如匏瓜不是食之物也。
不待備而勉於禮樂,“先進於禮樂”者也;備而後至於禮樂,“後進於禮樂”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後進,則於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不願乎其外”也。
功業不試,則人聽見者藝而已。
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魯禮文闕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
不曰禮文而曰史之闕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而已,舉近者而言約也。
“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衛反魯,一嚐治之,其後令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聖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虛語哉“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擯,趨進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沒階趨(進)翼如”,張拱而翔;賓不顧矣”,相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願而去矣”,紓君敬也。
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綠也。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見聖人之用財也。
聖人於物無畔援,雖佛、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己甚也如是。
“子欲居九夷”,不遇於中國,庶遇於九夷,中國之陋為可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之邦可行,何陋之有棲棲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猶不回也。
仲尼應部,雖叩兩端而竭,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聖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