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疇次敘:民資以生莫先天材,故首日五行;君天下必先正己,故次五事;己正然後邦得而治,故次八政;政不時舉必昏,故次五紀;五紀明然後時措得中,故次建皇極;求大中不可不知權,故次三德;權必有疑,故次稽疑;可征然後疑決,故次庶征;福極征然後可不勞而治,故九以向勸終焉。

五為數中,故皇極處之;權過中而合義者也,故三德處六。

“親親尊尊”,又曰“親親尊賢”,義雖各施,然而親均則尊其尊,尊均則親其親為可矣。若親均均,則齒不可以不先,此施於有親者不疑。若尊賢之等,則於親尊之殺必有權而後行。

急親賢為堯舜之道,然則親之賢者先得之於疏之賢者為必然。“克明俊德”於九族而九族睦,章俊德於百姓而萬邦協,黎民雍,皋陶亦以敘九族、庶明勵翼為邇可遠之道則九族勉敬之人固先明之,然後遠者可次敘而及。大學謂“克明俊德”為自明其德,不若孔氏之注愈。

義民,安分之良民而已;俊民,俊德之民也。官能則準牧無義民,治昏則俊民用微。

五言,樂語歌詠五德之言也。

“卜不習吉”,言卜官將占,先決問人心,有疑乃卜,無疑則否。“朕誌無疑,人謀僉同”,故無所卜;鬼神必依,龜筮必從,故不必卜筮,玩習其吉以瀆神也。

衍忒未分,有悔吝之防,此卜筮之所由作也。

王蒕篇第十六

“禮不王不蒕”,則知諸侯歲闕一祭為不蒕明矣。至周以祠為春,以誧為夏,宗廟歲六享,則二文四祭為六矣。諸侯不蒕,其四享與!夏商諸侯,夏特一袷,王製謂“則不蒕,則蒕不嚐”,假其名以祭祀之數爾,作記者不知文之害意;過矣。

蒕於夏周為春夏,嚐於夏商為秋冬,作記者交舉,以二氣對互而言爾。

享嚐雲者,享為追享朝享,蒕亦其一爾,嚐以配享,亦對舉秋冬而言也。夏商以蒕為時祭,知追享之必在夏也。然則夏商天子歲乃五享,蒕列四祭,並袷而五也;周改蒕為袷則天子享六;諸侯不蒕,又歲闕一祭,則亦四而已矣。王製所謂天子誺鳹、袷蒕、袷嚐、袷,既以蒕為時祭,則袷可同時而舉,鳹以物薄而誺嚐從舊。諸侯誺,如天子。蒕一誺一袷,言於夏蒕之時正為一祭,特一袷而已。然則不王不蒕又著於此矣,下又雲嚐袷、袷,則嚐且無疑矣。若周製亦當闕一時之祭,則當雲諸侯祠則不,則不嚐。

“庶子不祭祖,不止言王考而已。明其宗也”;明宗子當祭也。“不祭禰,以父為親之極甚者,故又發此文。明其宗也”;“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此以服言,不以祭言,故又發此條。

“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注:“不祭殤者父之庶”,“蓋以殤未足語世數,特以己不祭禰故不祭之”。“不祭無後者祖之庶也”,雖無後,以其成人備世數,當祖以祭之,己不祭祖,故不得而祭之也。“祖庶之殤則自祭之也”,言庶孫則得祭其子之殤者,以己為其祖矣,無所鱍之也。“凡所祭殤者唯適子”,此據禮天下祭殤五,皆適子適孫之類。故知凡殤非適皆不當特祭,惟當從祖鱍食。無後者,謂昆弟諸父殤與無後者,如祖廟在小宗之家,祭之如在大宗。見曾子問注。

殷而上七廟,自祖考而下五,並遠廟為祧者二,無不遷之太祖廟。至周有百世不毀之祖,則三昭三穆,四為親廟二為文武二世室,並始祖而七。諸侯無二祧,故五;大夫無不遷之祖,則一昭一穆與祖考而三,故以祖考通謂為太祖。

若袷則請於其君,並高祖幹袷之。幹袷之,不當袷而特袷之也。孔注:“王製謂周製”,亦粗及之而不詳爾。

“鋪筵設同幾”,疑左右幾一雲。交鬼神異於人,故夫婦而同幾,求之或於室,或於鰼也。

祭社稷五祀百神者,以百神之功報天之德爾,故以天事鬼神,事之至也,理之盡也。

“天子因生以賜姓”。諸侯以字為諡,蓋以尊統上、卑統下之義。

“天子因生以賜姓”。難以命於下之人,亦尊統上之道也。

據玉藻,疑天子聽朔於明堂,諸侯則於太廟,就藏朔之處告祖而行。

“受命祖廟,作龜宮”,次序之宜。

“公之士及大夫之眾臣為眾臣,公之卿大夫、卿大夫之室老及家邑之士為貴臣”,上言公士,所以別士於公者也;下言室老、士,所以別士於家者也。“眾臣〔杖〕不以(杖)即位”疑義與庶子同。

適士,疑諸侯薦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蓋三命方受位天子之朝,一命再命受職受服者,官長自辟除,未有位於王朝,故謂之官師而已。

“小事則專達”,蓋得自達於其君,不俟聞於長者,禮所謂達官者也。所謂達官之長者,得自達之長也;所謂官師者,次其長者也。然則達官之長必三命而上者,官師則中士而再命者,庶士則一命為可知。

賜官,使臣其屬也。若卿大夫以室老士為貴臣,未賜官則不得臣其士也。

祖廟未毀,教於公宮,則知諸侯於有服族人,亦引而親之如家人焉。

“下而飲”者,不勝者自下堂而受飲也,“其爭也”,爭為謙讓而已。

君子之射,以中為勝,不必以貫革為勝。侯以布,鵠以革,其不貫革而墜於地者,中鵠為可知矣,“為力不同科”之一也。

“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吊”。畏、壓、溺可傷尤甚,故特致哀死者、不吊生者以異之,且“如何不淑之詞無所施焉。”

博依,善依永而歌樂之也;雜服,雜習於製數服近之文。

春秋大要天子之事也,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苗而不秀者”,與下“不足畏也”為一說。

乾稱篇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