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教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原理(教學論)(5)(2 / 3)

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這樣的比較和分析,就會作出結論說:

決定物體在液體裏沉、浮的重要特征,是物體本身的重量同它排開的那部分液體的重量之比。這種概括,能使學生自己把浮力的定律表達出來。這也就是理解了反映著所學現象的本質的科學概念。

從上述的例子裏可以看出,理解新知識和形成科學概念的過程包括:(1)積累足夠數量的事實材料,並利用學生已有的與所學題目有關的各種表象;(2)分析事實和學生所掌握的表象,並對所學物體和現象的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進行邏輯上的分類;(3)經過“思根據詞源學,概念這個詞的俄語понятие來自斯拉夫語пояти,意思是拿到,抓住重要的特征。

索”來說明原因和結果,也就是說明所學現象的本質;(4)就反映著這些現象的本質和有關世界觀的思想作出概括性的結論(概念)。

但是,上述的是概況,並沒有介紹學生在理解所學教材時遇到的各種困難。而且,多次的調查研究表明,對學生來說,找出各種現象的共同特征比找出它們的差異困難得多。這種情況不難理解。差異常常表現在外部,顯得比較具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差異仿佛浮在現象的表麵上,是“顯而易見”的。共同特征就不那麼具體,不那麼明顯。它們仿佛躲在各種現象的差異和外部特征的陰影裏,一般說來,往往不具備外表的“能見性”

例如,放進液體的物體受到推開的力的作用就是這種情況。

許多同類現象的這種共同特征,是不可能借助於感性的知覺來發現的,而隻有借助於抽象的思維才能“發覺”出來。正因為這樣,當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去揭示所學物體和現象的共同特征和特點的時候,需要經過特別細致的周密思考,並發揮自己的教學藝術。

理解是領會所學教材的結果。這個過程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著極大的作用。它能培養學生對所學的現象進行比較和分析的技能,使他們能夠辨別所學現象的本質的和非本質的特征,並培養他們作出判斷,提出假設和進行理論概括的能力。

但是,理解了所學教材和形成了科學概念,掌握知識並沒有到此完結。在這裏最好回憶一句成語:理解了,並不等於真正掌握了。是的,教材可以領會和理解,但是還不會再現。然而掌握知識必須掌握得很牢固,這就是說,無論是事實材料還是固定在概念中的理論概括材料,學生都要能夠全部再現出來。正因為這樣,熟記所學教材是學生認識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為了熟記領會了的教材而進行的智力活動的內容如下:閱讀教科書的有關章節,參加再現這些教材的談話,認真思考和自己舉出例子來鞏固所學的理論原理,等等。在熟記過程中,應當讓學生特別注意掌握事實和從中引出的概念、“打開”教材的邏輯以及如何把新的題目同過去所學的知識聯係起來的問題。

以學習《浮力》這個題目為例,應當指出,熟記這部分教材的方法可以是安排下述各種認識活動;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的有關章節,教師同學生談話,學生口頭回答教科書裏的問題,等等。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學生的複現活動即再現活動,是熟記的基礎。但是,如果把掌握所學的教材隻歸結為複現活動,那就是不正確的。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斯米爾諾夫強調指出:“所謂熟記,不應當理解為千篇一律地多次銘記所應記憶的東西,而應當是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每個環節,也就是每重複一次,都應該是為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應當促使學生在熟記過程中更深刻、更全麵地領會新的知識,揭示新知識的新的側麵和細節,這些側麵和細節在最初接受教材時是常常被忽略的。在這方麵有特殊意義的是:讓學生認真思考,自己舉出例子來揭示所學教材的某些側麵,促使他們去分析新的事實,使他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基本的結論等等。熟記時同領會所學的教材一樣,重要的是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事實和理論概括,而且還要理解其中所含有的有關世界觀的思想和結論,並理解教材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