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教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原理(教學論)(5)(3 / 3)

以上就是安排學生的智力活動來熟記所學教材時的一般要求。

(五)關於學生把知識用於實踐和培養技能技巧方麵的認識活動

教學過程的下一階段是把知識用於實際和培養相應的技能技巧。為了安排學生在認識和實踐方麵的活動來培養他們的技能和技巧,正確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實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技能,是指掌握了把學到的知識用於實踐的方法(方式,動作)。

技巧,是指把知識用於實踐的技能已經相當熟練,達到了運用自如和某種完善的程度。

可是教育學和心理學對這兩個概念有另一種解釋。在很多情況下,技能是指在複雜的活動形式中互相聯係而又連續進行的一整套動作。從這個意義上說,解答數學、物理和其他學科的習題以及用各種儀器完成實習作業,也都是技能。至於技巧、則是指這些情況下的某些非常熟練的動作,這些複雜的活動形式就是通過這樣的動作來完成的。因此,在培養技能技巧的一切活動場合,既有把知識初次用於實踐的內容,也有進一步提高這種技能的內容。學生反複進行練習和操練,來把他們的知識用於實踐,他們就能形成熟練的技巧。學生進行練習的組織工作包括:(1)教師演示需要進行哪些動作來把所學教材用於實踐;(2)學生初次再現教師演示過的動作;(3)學生繼續進行操練和練習來解決越來越複雜的問題。

練習的性質既決定於所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又決定於學科的特點。例如,數學方麵的主要練習是鍛煉口算技巧,解答習題和式子題,進行測量作業。在物理方麵,除去常規的作業練習之外,還有使用儀器的作業、裝配作業和進行實驗。在學習語文時,主要應該注意通過書麵練習和口頭練習來培養學生正字法、正音法和修辭學方麵的技巧,並培養他們創作能力和分析句子等等的技能。在培養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如果能使學生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是使他們做些創造性的作業,使實習性的練習變得複雜些,那麼,這個培養工作就會進行得比較有效。學生掌握知識的實用的一麵,培養他們把理論用於實踐的技能、技巧,這自然是有巨大的發展意義的。培養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的技藝,使他們的知識得到深化,這樣就會擴大他們智力方麵的見識,鞏固他們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觀點,還會提高他們的政治修養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越是加深和鞏固理論和實踐的聯係,學生對教材也就掌握得越紮實。

(六)關於學生掌握世界觀方麵的知識的認識活動

世界觀方麵的知識所包括的事實和理論概括,都能使學生了解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能促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信念。有人認為,掌握知識的本身就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這種看法,隻能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問題是,如果知識的實用一麵表現得比較突出,那麼知識的世界觀傾向性就不一定總是那麼明顯。例如,學生在曆史課上能夠學到階級鬥爭的事實,知道某些階級鬥爭的原因和結果,但是,如果教師不作出概括性的結論,不向學生闡明這種鬥爭在階級社會中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律之一的話,那麼學生的知識就可能隻停留在羅列曆史事實的水平上。關於動植物界進化的思想,關於物質和能量“不滅”

和“不可創造”的思想,還有關於科學同宗教意識觀念進行鬥爭的思想等等,都要求學生專門去揭示和掌握。當然,有些課題在形成世界觀方麵的意義是極其不一樣的。但是,每門學科都有許多對於形成世界觀很有意義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是必須加以闡述的。

闡述所學教材在形成世界觀方麵的意義,並不是教學的一個特殊階段。它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培養實際技能和技巧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闡述事實和作出理論概括時,以及在組織學生把掌握的知識用於實踐的學習活動時,必須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去理解和牢固掌握有關世界觀的思想和結論。

勃列日涅夫在全蘇教師代表大會上說:“當你們向學生講授數學、曆史、物理、社會學或任何一門其它學科的時候,你們不僅是在向他們傳授必要的生活知識,同時也是在教他們如何勞動,如何克服困難,教他們如何用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並給自己提出遠大的目標。

你們主要是教他們獨立思考這樣,而且隻有這樣,才能使青年不至於把我們偉大的思想當作死記硬背的教條接受下來,而是把它變成自己的觀點和世界觀的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