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最重要的德育原理,如果從一般的實施德育方法的觀點出發來看待這些原理的話。這樣來綜合地設想實施德育的過程,就可以轉入闡述學生道德形成的具體問題。但是應該說,在五種主要的道德態度中我們已經研究過兩種。其中關於形成思想政治信念和忠於共產主義思想,是在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的那個題目裏闡明的。
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問題,是在組織和培養學生集體的那個題目裏闡述的。因此,我們還剩下三個問題需要研究,這就是:對學生進行蘇維埃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教育,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和行為修養。
參考文獻:
列寧:《青年團的任務》,《列寧全集》,第41卷。
《蘇共第25次代表大會材料》,1977年莫斯科版,第71-80頁。
勃列日涅夫:《論勞動人民的共產主義教育》,莫斯科,1974年版。
波格丹諾娃、彼得羅娃:《低年級學生道德教育和發展的某些問題》,年,莫斯科版。
波爾得列夫:《學校教育工作的教學法》,1974牟,莫斯科版。
瓦西裏也娃:《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道德教育》,1973年,列寧格勒版。
戈爾金:《學生勞動中的道德教育》,1967年,莫斯科版。
佐西莫夫斯基:《對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評斷》,《蘇聯教育學》,1970年第7期。
庫裏連科:《共產主義道德教育》,1976年,莫斯科版。
《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馬爾英科主編,1969年,莫斯科版。
《論社會主義國家學生的教育》,1961年,莫斯科版。
《中小學生的教育示範內容》,馬爾英科主編,1976年,莫斯科版。
斯瓦德科夫斯基:《道德教育》,1972年,莫斯科版。
蘇霍姆林斯基:《青年一代的道德理想》,1963年,莫斯科版。
第九講培養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
(一)自覺紀律和高尚的文明行為是共產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
“紀律”一詞來自拉丁語,譯成俄語有兩個意思。它的一個方麵是表示學說,表示某一門知識的體係,因而常常用作學科的同義語。
它的另一個方麵表示本領和姿勢,表示“某個集體的全體成員對嚴格規定的秩序的絕對服從”。我們要研究的是它的後一個意思,這裏它涉及到人的行為,表明他對履行自己的義務和遵守某個機關或組織所規定的製度、準則、規章和發布的命令的態度。紀律是道德的一部分,因而它不包括道德本身的全部內容,而僅僅包括由於履行自己的職責或者由於執行某機關(組織、企業)的現行法令和內部規章而必須遵行的那些方麵的行為。比如,一個青年人在文娛晚會上坐著同一個站著的婦女或年紀比他大的男人談話,這時候他的行為並不能算是破壞紀律,而隻能說是不夠客氣,沒有禮貌。可是如果有個學生試圖坐著同教師談話,他的行為就屬於破壞紀律,因為學生遇見教師或者同教師談話時必須起立,這是學校的規章專門規定了的。
紀律在不同的社會領域所具有的特點,也說明紀律主要是執行必須遵守的那些行為準則。比如有黨的紀律,共青團的紀律,勞動紀律,軍隊紀律,等等。在這個題目裏要談的是學校紀律。
文明行為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的道德表現的一切方麵。就這個意義來說,這個概念表示人的行為舉止的高度修養和磨練。然而,文明行為也可以屬於比較狹隘的道德範圍,比如,人們常說的語言的修養,人的儀表,處理集體中的相互關係,工作的條理,等等。自然,紀律也可以表明在遵守規定的製度和行為準則方麵不同的文明程度。
紀律是道德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還是一種深刻的政治現象。列寧把紀律看作是在一定社會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曆史範疇。他指出,任何新的社會秩序都要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新的關係,建立新的紀律。他還闡明了紀律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時代的不同性質。列寧寫道:“農奴製的社會勞動組織靠棍棒紀律來維持,勞動群眾極端愚昧,備受壓抑,橫遭一小撮地主的掠奪和侮辱。
資本主義的社會勞動組織靠饑餓紀律來維持,在最先進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國內,盡管資產階級文化和資產階級民主有很大的進步,但極大多數的勞動群眾仍舊是一群愚昧無知的雇傭奴隸或受壓迫的農民,備遭一小撮資本家的掠奪和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