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獲得概括性的技能,必須讓學生參加多種類型的活動:就所學的規則編應用題,繪製表格,從報紙雜誌中搜集資料,寫出進行實驗室作業的細則,準備發言,評論同學的作業,記述實驗室作業進行的情況,就所複習的課題提出問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認識活動不僅依靠智力積極性,而且依靠動作積極性,還要包含勞動操作,並激發情緒的反應。

通過這類活動所作出的圖畫、模型、搜集品等,主要是用於教學目的,但有時也具有社會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教學職能的練習就轉變為知識的應用,練習的方法也隨之變為實際作業的方法。

實際作業能解決重要的教學和教育任務:有助於檢查已獲得的知識,表明這些知識的社會價值,引導學生走出學校環境而進入生活,進入生產領域,從而改變學生的立場,使他們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這種新的立場促使個性的全麵積極化,調動人的全部可能性去完成具有社會意義的工作。由於生活中的情境比教學中的環境複雜得多,所以應用於實踐的知識總是在不斷地得到充實和完善。

實際作業多半是集體作業,在這類作業中可以形成個性的集體誌向。這是培養社會方向性、主動性和獨立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體係中運用這個方法時,要幫助學生克服實際作業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理論在該作業中的意義上。在討論實際作業的結果時,不僅要分析和明確所完成的這項作業的社會意義,而且要反複深入理解完成這項作業所需要的那些知識。

在現代教學論中,對創造性作業的實質還闡述得不夠明確。較為適當的說法是,所謂創造性作業,指的是那些依靠再造性想象和積極的思維過程而給作業的結果帶來某些獨特東西的作業。創造性作業應當能以多種變式解答問題,提出多種解釋,並表現出個人的獨特風格。創造性作業的價值主要還不在於客觀上準確無誤地完成作業本身,而在於構思新穎、思路與眾不同以及鮮明地表現出的個人風格。

創造性作業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不僅是由於它能履行發展性教學的職能,能形成個性的創造性潛力,而且由於在創造性作業中所運用的那些知識能夠不斷地完善,變得更加深刻、更加靈活。

既然創造性作業的含義在於個人解決問題的獨特性,所以控製學生的創造性活動的問題就變得十分複雜。資產階級的教育學把創造性看作是個性自我表現的一種純粹自生的過程,並否定從外部對它施加影響的可能性。

蘇聯教學論認為,這種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也是可以控製的,但是不能強加,不應作硬性的限製。同時,也不要向學生提供解答的範例,因為這種範例多少會對創造性問題的解答起暗示作用。

既要對整個作業過程,也要對作業結果進行細致而深入的分析,這對實現控製職能具有重要意義。最好能吸引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這種分析。

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精神力量的發展也是與教學方法的發展相聯係的。教學方法的發展在於師生活動的相互關係的內部結構發生變化。

在每一種方法中,首先是學生的獨立認識的程度在不斷提高,這種獨立程度首先取決於學生對認識的操作方麵的掌握。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控製性質也在發生極大的變化。教師有可能以更加靈活的形式控製學習過程:直接控製逐步轉變為間接控製,轉變為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已完成的作業進行分析。

現在,教學方法對認識活動的操作方麵、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想象的水平的要求提高了,這類方法的比重正在增加。

教學方法的發展決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更為積極的立場,從而正在為教學向自學的轉變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