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授課製
教學組織形式的一般概念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過程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組織形式中體現出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的嚴密的、按時間的組織,它與教師的活動又是相互聯係的。這種活動可以是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別教學,還可以是群眾性的教學。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起著不同的作用:根據教學過程的任務和學生學習活動的性質的不同,教師可以是知識的傳播者、輔導者、檢查者、組織者。
在教學組織形式中體現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
在學校發展史中,有過各種不同的教學製度,它們各自側重於某些組織形式,如:個別-小組教學(中世紀學校)、互教互學製(英國的貝爾-蘭喀斯特製,或譯導生製)、按學生能力的分組教學(曼蓋姆製MaнгеймскaяснстеMа)、分組實驗教學製(二十年代在蘇聯學校中曾作為道爾頓製的變種而采用過)、班級授課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曆史)。
現代的資產階級教育學,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觀點出發,越來越傾向於個別教授的組織形式。例如,在美國,除了傳統的學校體製(學生必須到校上課,教師要對教學的結果負責)之外,正在擬訂一些讓學生自己自由選擇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的體製。按照這些體製(如“非麵授教學大綱”、“自由學校”、“教學網”等等),學生不必上學,教師也不必進行指導和檢查。由於長期缺乏專門培養的教師,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沒有受過專門教育訓練的人來領導教學過程,指望用技術手段來幫助他們。
美國許多學校中流行一種所謂“特拉普”(Tpaмп)製。按照這種計劃,40%的時間用於大組教學(一百--一百五十人),20%的時間用於小組教學(十--十五人),還有40%的時間用於自學。
在這裏,關心的重點是有天賦的兒童,為這些享有特權的學生提供迅速發展的條件。顯然,這種或諸如此類的教學組織形式,不能保證對現代的人來說必不可少的真正科學的、係統的教學。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1931和1932年的決議把班級授課製確定為主要組織形式,這對於改進蘇聯學校的教學形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形式有許多優點,它有助於把我們社會向學校提出的教養、發展和教育任務統一起來加以解決。
“中小學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應當是分班上課,每班應當有嚴格規定的課程表和固定的學生成員。這種形式,應當包括在教師指導之下,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所進行的全班作業,小組作業和每個學生的個別作業。”
當代蘇聯學校的現實任務是普及中等教育。這個任務隻有采用群眾性的教學形式,合理地利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教師的勞動才有可能實現。保持教師在教學各個階段中的主導作用,才能保證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必要技能的牢固體係,才能使教學具有思想方向性。
隻有當教師掌握住教學的各種線索,他才能將學生從生活中、從群眾傳播媒介中所吸收的千變萬化的印象理成體係。教師應當把兒童在周圍環境中所受到的大量的、多方麵的影響加以調整;最後,他也應對學生的要求、興趣作出積極的反應,發展他們的認識需要,保證教育和教學的統一。
作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的課的特點讓我們分析一下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的課的主要特點:
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時間限製的、完整的部分,在這個部分的進程中解決一定的教學-教育任務;每節課都排進課程表,每節課既在時間上也在教材分量上有所規定;課與其他的組織形式不同,它是一種經常性的教學形式,它保證學生係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課是全體學生必須出席的,他們都學習按課時和按一定邏輯順序編排的知識體係;課也是一種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包括各種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這一內容來選擇必要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在課上可以組織全班的、小組的、集體的和個人的學習活動。
師生的共同活動以及一個較多人數的固定的組(班級)的學生之間的經常交往,有可能在主要的教學活動的基礎上把兒童團結成一個集體。這對於個性的道德形成,對於學生集體關係和社會方向性的形成都是極其重要的基礎;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一些重要的認識品質,如積極性、獨立性、學習興趣等。課有助於使共同學習的全班兒童在智力上同時得到發展。
總之,課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完全應該在其他的教學組織形式中占有中心的位置。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單位,它把教學的任務、內容和方法都融彙在一起。在課的內部還可找到教學過程的規律性、矛盾和動力的表現。
探索改進課的途徑上麵提到課的特點和優越性,並不是說這種組織形式本身就會自然而然地使教學獲得成功。課作為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它首先不隻是指教學活動的外部組織。組織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乃是課的實質。課是有目的地指導對學生的教學、發展和教育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