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目的,在高年級應排一些兩節課連上的課,以便於進行概括性的演講,進行實驗作業、實習作業、課堂討論或教學參觀。
學生上課時學習活動的各種組織形式課的結構的安排應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各種形式結合起來。研究結果證明,大多數學生喜歡以集體的方式學習新知識,因為集體學習可以組織共同的探索,相互幫助,這種情況往往可以在共同解決探索性問題時看到。學生們說:“集體學習更加有趣、更加活躍、更加親切”,“大家在一起學習要動腦筋”,“當其他同學回答時,可以檢查自己”,“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其他人可以補充”,“從同學那裏能學到許多新東西”,等等。這樣,在認識過程中還能增加一些來自學生集體關係的學習動力,每個學生都想在解決共同的問題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該門學科興趣較高的學生還能為其他同學提供新的知識。
教師對全班進行教學即全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同時完成同一項任務,這是一種經濟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使為一個人所有的東西變為大家所有。
但是,由於學生學習速度各不相同,學生的認識可能性和發展水平有所差異,所以有必要把全體的活動與個人通過完成獨立作業的個體活動結合起來。
有些學生喜歡個人學習,他們說:一個人“能更好地領會教材”,“必須自己動腦筋思考”,“每個人都應學習,誰也不要無所事事”。
學生的個人學習幾乎始終是與組織學生的獨立學習活動分不開的。個人所積累的經驗需要加以核對、檢查和概括,這就需要和教師、同學們集體討論才能做到。有些課以組織個別學習的形式來安排較為適當(例如在程序教學中,每個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學習,隻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此外,學生通過為個人專門選擇的獨立作業而積累起來的個人認識經驗,也為組織集體(小組、全班)的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集體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和其他同學的交往,個人的知識可以繼續發展和錘煉。
在課堂上組織學習活動的集體形式(合作、相互幫助、相互檢查),有助於發揮教學的教育職能,這種職能通過問題教學的途徑可得到加強。在問題教學中產生的一些認識困難,是個人難以克服的。
共同的探索活動則常常是更有趣而且更有效的。這樣一來,組織個人的或小組的活動就成為全班的集體活動的必要條件。在全班的集體活動中,所有學生都可積極參加,雖然他們各自所完成的任務各不相同,但對於解決課(或課題)的總的認識任務卻都是必要的。
區別對待的小組活動是將學生按相同的特點組成各個小組,完成該小組的共同任務。
這種形式為在小組內部集體活動創造條件,並且可以同問題教學、傳統教學和程序教學結合使用。
目前對改進教學的途徑所進行的探索,目的都在於通過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總和達到學生的創造性認識活動與複現性認識活動的最優結合。
認識活動的組織形式既是引起學習興趣的動力,又是進行教學的手段。在集體的探索中,能使學生積極地運用知識,建立知識之間的聯係,把知識和技能遷移於新的情境。在個人活動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學生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練習和鞏固知識。這兩種活動形式,無論對探索的成效,或者對鞏固探索的興趣,都是很重要的。
在課堂上,既按外部組織的性質,又接掌握教材的方式把各種活動形式靈活而合理地結合起來,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極重要的條件。
建立課堂上的良好關係對學生的教學和教育能否取得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上形成的學生與教師、與同學的關係經驗和專門的研究都證明:教學過程參加者之間的關係,對學生在課堂上認識活動的總的氣氛和效果都起著推動作用。社會動因對學生個性的影響往往比其他動因更為強烈。經研究查明,與教學過程參加者之間的關係有聯係的、能刺激學生認識興趣和積極性的動因有以下一些:創造富有情感的教學活動氣氛,教師表現出教育樂觀主義精神,教師信任和鼓勵學生的認識能力,師生在上課的共同活動中相互支持,等等。所有這些不僅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中反映出來,而且有助於積累正麵的道德關係的經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和尊重他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