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教師應從學生那裏取得關於教學結果的反饋信息。學生也應從教師那裏取得關於自己的信息(自己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動機、個性品質和能力的評價)。師生相互交流信息對調節教學有重要的作用。這一過程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表現得更加明顯。
專門研究的材料指出,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心理狀態,不僅取決於學生對指定的教材學會沒有,而且主要地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如何。
如果教師有意找學生的“差錯”,無理地幹預學生的回答,向學生表示不滿或憤怒,對學生的回答愛理不理,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感興趣,那麼所有這些都會引起學生的不良的情緒反應,不利於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知識,其不良後果會使許多重要的教學和教育任務的解決遇到困難。
在課堂上組織集體的探索性談話,安排小組的共同活動,這些都有助於在學生之間建立相互依靠和共同負責、相互幫助和相互支持,有共同感受的關係,有助於養成集體勞動的習慣。這種社會性的關係,同樣可以在把區別教學、問題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情況下,在組織辯論和分析同學的回答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教師的備課這個極其重要的過程是從製定課題計劃開始的。在課題計劃中,應寫明就某一課題的若幹節課對學生進行教學、教育和發展的主要的和遠景的方麵。在計劃裏寫明該課程的課題,然後寫出主要設備遠景的課題計劃有助於教師明確從一節課到另一節課的教學目的的連貫性,提出內容中的主要思想,決定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主要形式,揭示學科間的聯係,考慮好上課要用的參考資料、直觀教具和技術手段,以及預測學習這個課題的結果。
在製定課題計劃以及估計以前上過的課的直接效果的基礎上,教師開始準備每一節課。對一節課的準備要從明確這節課的題目(學習的問題)和把這節課的任務具體化開始。根據課題計劃擬訂出每節課的十分明確的任務,而這些任務是由課的內容及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來決定的。同時,還必須規定積極地去實現教學的下列各項職能:
教養職能--做到牢固地掌握係統知識,掌握該門科學的主要思想、方法及其成就,使學生能從因果聯係和規律性來解釋各種事實,善於運用知識去解決新的認識任務和實際任務,等等;發展職能--促進發展學生的言語、記憶、知覺、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操作能力,發展觀察力、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掌握認識活動的方法(實際的、智力的、研究的、組織的方法),培養學習的技能和技巧,培養概括性的認識技巧,等等;教育職能--促進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對學生進行無神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勞動教育,促進班級集體的教育。
課的各項任務和各個方麵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這些任務不是相互隔離地,而是聯係課的具體內容、課的主要教學目的來解決的。
每節課都有一係列的任務,這些任務是通過課的內容,通過教學方法,通過學生學習-認識活動的組織形式,通過課堂上的師生關係來實現的。歸根結底,這些任務由每節課在其總的體係中的地位所確定。
備課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選擇教材內容。這就是要決定每節課的思想-理論方向:找出那些必須在上課時加以闡明或加深的主要思想,概念、規律性(具有世界觀意義的思想、有關科學思想的最新成就的事實、曆史知識、綜合技術知識和實際知識)。同時,很重要的是要考慮與過去所學知識的聯係,決定整節課內容安排的邏輯性。事實材料的選擇應該經濟,要與教材內容中理論原理的探討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