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認識興趣是現代教學理論的重要問題(1)(1 / 2)

近十年來,認識興趣的問題已經成為蘇維埃教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個問題很有希望地揭示教學過程內部的和外部的各種途徑。認識興趣本質的複雜性,它的主客觀基礎,認識客觀世界的傾向性,促進強烈的浮動的智力和情感意誌過程的心理裝備--這一切都可以把認識興趣看作對學生的最重要的個性教育。擺在學生麵前的任務是理解人類所積累的巨大知識財富,掌握前人的經驗和獲得個人的經驗。由於它本質的複雜性,作為個人獲得性的認識興趣,應與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麵緊密聯係在一起。它滲透到學生和教師的活動範圍內,因此,借助於認識興趣,教學過程不論外部的或內部的各個方麵才有可能被實現。在教師活動中,往往在學生麵前表現出教師的客觀特性,這種特性能夠揭示出在客觀世界、在科學中、在學校取得的知識中大量有趣的,令人驚奇的和有意義的事物。但是,為了激起學生積極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思維活動,教師本身恰恰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發掘能夠觸及學生思想的那些東西,喚起他們渴望懂得更廣更深的知識。為此,教師必須采取能刺激他們認識興趣的各種手段。特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班級沒有養成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果他們懶思維,教師就應該用使教學成為引人入勝的方法。另一方麵,教師要借助於新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並能使學生的想象力感到驚奇萬分的東西,隨後,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已經知道的東西中發現新的東西,揭開在他們看來在那個領域、那個問題已經學過了和認識了的而尚未涉及的東西。同時,教師組織教學要依靠認識興趣的心理本性,利用情感和理性的統一,這對現代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在學生的活動中,統一的心理複合體是與意誌的意向共同組成的。

在學生活動中,認識興趣是作為內部的動機和明顯的、有意義的動機出現的。在認識興趣的作用下,學習甚至在表麵上已有所改觀,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引人入勝。緊張的思維活動,並力求達到它的結果--這一切都是在興趣的作用下進行活動的表現。在這裏,認識興趣出現自己的主觀方麵,它不從屬於外界的物體和物象,而是從屬於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它激起學生活動的內部意向。在這裏,認識興趣也會被別的刺激加強和加深起來,而這種別的刺激應能使學生體驗個人的情感與行動的滿足,它結合著認識的愉快,應能使個人體驗到刺激結果會有成功的希望。正如專門研究所表明那樣,各種新奇事物,各式各樣的課程活動,學生的獨立工作,往往能促進認識興趣,其中,創造性占第一位。作為學習動機的認識興趣的行為,可以說是“無私的”,如果這不是口頭的,而是現實的行為動機,那麼學生的認識意向就包含在他的生命活動力之中。他把自己空閑時間花費在這個方麵,用它來充實自己的交際。在動機總結構中,認識興趣改善著學生的誌向,因為在充滿認識的共同快樂的集體生活中,它孕育著健康的基礎。同時,把學生與有社會意義的道義的動機隔離、孤立起來,會否定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引向脫離社會意向的純理論主義上去。其實,在動機的總結構中,學生自己會感受到其它有價值的動機的影響,並自動改善活動誌向。

本文分析近十年來列寧格勒教育家所進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表明,認識興趣影響到教學的全部職能,促進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中體現個性的途徑。由於認識興趣的結果,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的手段成為教學過程最重要的內外機製。作為外部的調節器,認識興趣把教師指向揭開並尋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一切機會,這些機會能引發學生自己積極的思維、體驗、誌向;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活動的內部調節器,認識興趣能使學生的意識、感受、態度等一切有意義的過程開動起來,促使學生最寶貴的個人特性--認識的積極性和獨立性的形成。這個積極的認識過程,能振奮並開發學生的精神力量,促進他的發展,並使他的意識和意向中所有個人有意義的過程更加敏銳。在認識興趣的作用下,發生了強度的興趣化過程。為此,不僅是教師,而且學生在個人活動中的自我表現往往顯得更易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