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認識興趣和形成世界觀及進行德育的關係(1 / 1)

(一)認識興趣和學習的道德動機

知識、科學和前代人的認識經驗是我們社會的精神財富。現代人的重要個性特征,就是有智力,有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的需要,能自覺地進行自學。

學習是一種勞動,是學生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學中的興趣跟個性的整體發展(智力的、道德的、審美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係著。

認識興趣是一種中介,學生在學習上獲得的滿足和成功,對於他們對待各種活動的態度、與別人的交往性質發生著良好的影響。我們把學生的認識興趣提高到穩定的個性品質的水平,就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學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本身的內驅力。學生是否願意學習,是否願意完成個別的學習任務,這是至關重要的。在學齡初期和學齡中期,要特別注意學生缺乏學習的社會動機的問題。學習的道德動機是多方麵的:對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集體主義動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績跟集體成績有關係);自我教育和在學習中克服困難的動機;在共同的認識活動中與同學交往的動機,等。學生正是在學習中要學會克服困難,改正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從而體會到進步的喜悅。

在學習中,學生要學習許多技能:提出自己下一步學習的目標,把這個目標分成一些局部的動作,製訂行動的規劃,找出解決各項任務的最經濟的辦法,進行自我監督,自己檢查學習的結果。

在全神貫注的認識過程中,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對人們的活動以至對整個世界的觀念不斷擴充,這對形成他們的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

由於興趣的心理結構包括情緒過程在內,所以不可低估認識興趣對學生的情緒發展和情感教育的作用。以興趣為動機的活動,能夠滿足人的充實的情緒需要。

由上述可見,認識興趣是學習的道德動機和認識興趣之間的聯係環節。在一定條件下,由認識興趣可以產生人對認識的道德態度,使之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發生轉變,使他們的道德麵貌更加豐滿。

(二)科學和道德的關係問題

學校培養的人應當是把認識方向性和道德方向性結合起來的人。學生在學習學校的各門學科時,被引導思考善與惡的問題,了解人的科學活動依存於他的世界觀和道德麵貌。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麵了解科學與道德的關係問題呢?

第一,是道德對科學的影響。學者的道德麵貌決定著他對科學的態度:無私地為科學事業服務,對科學的發現和使用負有道義責任。

第二,是科學對道德的影響。從事科學事業能使人尊重真理,公正和客觀,反對主觀主義和隨意判斷。科學家在道德選擇上應當做出正確而公正的決定。

第三,是科學--學習認識--道德的關係。科學與道德的複雜聯係並不直接地影響學生的個性和他對認識的態度。但是,經過仔細分析,感到認識興趣和學生的道德形成有關。因此,應當找到認識興趣對學生的道德影響的根源。心理學家Л·С·魯賓斯坦曾指出,認識同時也是對被認識的事物、對真理的態度,是對善和美的態度。教師要注意研究使認識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端正學生的道德定向的各種可能性。

(三)認識興趣和世界觀的形成

世界觀是個性結構的組成因素。教育家Э·И·莫諾茲昂寫道:

“世界觀是觀點、信念、理想的概括體係,人通過這些而表現出他對周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態度。”

我們把世界觀看作人對世界的主要而穩定的態度體係,把認識興趣看作人對活動的一種特殊的選擇性態度,就能發現兩者的形成過程是有相互聯係的。

例如,認識興趣表明學生對知識的選擇性態度(知識是世界觀的基礎),是學習的內驅力--動機,因此它是個性的總的方向性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於世界觀的形成來說,起著重要作用的,與其說是知識本身,不如說是人對這些知識的態度。認識興趣同時也是人的一種情緒態度(在心理學中,這種態度是由智力過程和情緒-意誌過程組成的)。

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寫道:“世界觀不僅是在該社會裏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對世界的觀點的體係,不僅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而且是個性的主觀狀態,它表現在個性的思想、感情、意誌和活動之中。”

學校要調節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和審美價值觀,因為道德觀和審美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要素。

(杜殿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