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興趣是順利學習的因素
克服不及格現象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普通中小學隻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積極成員。現代教育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正在研究,如何找出學生學業不良的原因和如何采取最優的糾正手段。
在學習上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有殘缺的個性,不是有教育病態的人。學習落伍往往是由於學校和家庭在學生掌握知識、掌握認識活動方法、形成動機領域等方麵給與的教育影響薄弱而產生的結果。
對學校實踐的分析表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為了克服學業落伍的現象而采取的措施是外部影響的辦法:補課,增加練習量,增加複習次數,等等。這些辦法往往不能引起學生在內部動力方麵的正麵反應。而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本身的“內部環境”,取決於他們的動機的發展(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需要,等)。
大部分學業落後的學生表現出消極性:他們很少向教師提出問題,很少自願舉手回答問題,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因此知識和技能的水平較低。
認識興趣能夠激發智力過程,使學生積極思考和渴望探索,引起他們揭示現象本質的誌向,完善他們領會知識的方法,促使他們自願地去解答較複雜的課題。
在認識興趣中,智力的表現帶有情緒色彩。在差生身上最初形成興趣的階段,正是這一特點應置於首要地位。通常,由於在學習上的落伍,使他們失去了認識的歡樂,他們在課堂上覺得枯燥乏味,對活動過程漠不關心,也不期待從上課會得到愉快的體驗。
對差生來說,通往認識的道路是艱巨的。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缺乏意誌努力,沒有自信心,不會檢查自己的學習動作,不善於克服自己想去幹點分心的事情的願望。
蘇聯心理學家Л·С·維果茨基認為,興趣問題是解決少年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人的全部心理職能都是在一定的體係中起作用的,都是受業已形成的願望、誌向和興趣指引的。很難想象,人一旦有了深刻的興趣,他就能對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反應具有多麼強大的支配力。維果茨基認為,興趣是可以並且應當改變的,興趣的方向是可以從一個方麵向另一個方麵轉移的,新的興趣也是可以培養起來的。
培養認識興趣的真正意義,不僅在於幫助教師把教學過程安排得更生動、更活潑,使學生的印象更多樣化,而且主要的在於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專門的研究表明:在認識興趣並不孤立於個性的一般發展之外,它也服從於整個個性發展的規律性。
在對差生的工作中,認識興趣是一種教學手段,它起著學習動機的作用。在發展興趣的最初階段,可以借助遊戲情境、內容的新穎性和出奇性,可以使用各種日常觀察和各種直觀教學手段。但是,這些手段並不能深刻地改造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許還不足以引起學生認識新事物的願望。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本人對學習的態度。如果兒童沒有體驗到學習的願望,沒有覺得學習是一種需要,如果他沒有感覺到認識活動對生活的意義,那麼即使是嚴厲的要求和懲罰都無濟於事。必須根本改變學生對自己的成績、對自己的學習無動於衷的生活立場。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培養作為重要的學習動機的認識興趣。
在差生身上,培養認識興趣和提高知識質量處於複雜的依存關係之中。大家知道,知識是發展興趣的基礎。可是對差生來說,低水平的知識作為培養興趣的基礎是很薄弱的。提高知識質量取決於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同時,智力活動方式又是加強認識興趣的根源。而隨著認識興趣的加強,知識和智力活動方式都會經受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