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要有趣味性
在培養差生的認識興趣的工作中,應當創造有利的情緒氣氛,使差生不感到恐惶和害怕(他們怕提問,怕再得一個壞分數),不感到自己對正在進行的學習漠不關心和無動於衷。在最初階段,利用趣味性從外部環境中找到激發興趣的手段是有益的。
學者們和教師們對趣味性在教學過程的作用的看法是不同的。
例如,有人認為趣味性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另有人認為趣味性是促使學習活動積極化的手段;第三種人認為趣味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最後,有人認為趣味性是激發對事物的直接興趣的刺激物。
有些教師常在興趣和趣味性之間劃上等號。然而趣味性並不等同於興趣。趣味性不屬於人的心理狀態(興趣才屬於人的心理狀態),而屬於作用於興趣的事物和現象的品質。趣味性的這些屬性表現為新穎、奇特、出乎意料及與以前的觀念不符合。
趣味性對所有的學生都是有效的,而在對差生的工作中則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學生,對於趣味性強的、不平常的、引起警覺的、激發情緒的東西,常常有特殊的反響。課堂數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趣味形式:遊戲性練習,競賽,“無聲”聽寫,“信號卡片”,對事件和情節的生動描述,故事習題,旅行遊戲,優秀朗讀者競賽,迅速發現錯誤競賽,謎語,笑話,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創造良好的情緒背景,使學生願意去完成通常認為是困難的作業。趣味性以特殊的方式使教材變得富有色彩,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變得引人入勝,給人以充分的內心體驗。
起初,趣味性是一種情緒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良好態度。隨著帶有趣味性因素的作業的逐步複雜化,有助於使差生加強意誌努力,成為學生掌握更困難的教材的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即時興趣。
但是應當強調指出,趣味性並不是目的本身,它應當激發學生深入問題的實質。換句話說,就是在教學中引進趣味性材料時,要看到它具有多大的認識潛能;同樣重要的是,要確定趣味性在一個課題、一節課上的具體地位,周密思考怎樣使差生進入解答趣味性題目的過程,以及完成這些題目的結果如何。
可見,趣味性隻是一種外部因素,它還不能保證學習的完全成功。但是,趣味性有助於克服學生的冷漠態度,這對於培養差生的認識興趣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使學生作好學習的心理準備和教育準備
研究表明,使學生獲得技能跟發展學習動機是相互聯係的。教學的操作方麵和動機方麵是相互製約的,它表現為:認識興趣能引起智力活動方式的重大變化,而教會學生掌握智力活動方式又是培養認識興趣的重要源泉。
培養技能是跟掌握知識、形成良好動機同時進行的。
學習上落伍的學生,往往沒有作好在課堂上解決認識任務的心理準備。如果差生沒有作好獲得知識和完成智力操作的心理準備,沒有看到即將完成的作業的前景,不能深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意義,那麼就很難指望他們對學習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對差生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使他們對激發起興趣的活動在客觀上是有價值的,並且在主觀上也是被接受的。必須創造這樣的情境,使學生在感知新教材的階段就能表現出獲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願望。為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創造下列情境:使學生對獲得知識有愉快的情緒體驗,揭示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和認識意義,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和獲得新知識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