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先進教師的經驗,教師隻要善於引起學生的驚奇感,隻要善於創造感知新知識的情緒背景,就能使學生意識到掌握新教材的意義。
教師利用趣味性的材料和知識的曆史背景材料,可以使學生形成一種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期待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使他們感到現有知識的不足,引起他們的注意力。
教師們的經驗表明,在起初階段,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引起所有差生的情緒反應,使他們思想集中和作好操作準備,而是逐步地向他們證明知識的意義,使他們作好掌握知識的心理準備,他們才能理解和接受學習任務。
此外,要使在學習上落伍的學生對學習形成動機,還必須使他積極參加集體的學習過程。
對於差生,應采取一係列教學和教育的措施:布置變式題,給他們提綱,吸引他們回答較容易的帶暗示性的問題,機智地糾正他們的錯誤,進行鼓勵和支持。這些措施能加強差生取得進步的願望,使他們改變對學科的態度。
(三)掌握認識技能是鞏固興趣的基礎
差生的學習興趣要靠獲得技能來維持。差生掌握了這些技能,才能加入集體的學習過程,才能感到進步的歡樂。
在課堂上對差生的活動及他們的認識興趣的表現的觀察表明,興趣的高漲通常是在教師提出任務而學生有了定向動作的時候出現的,可是當學生動手解答習題時,興趣就明顯地下降。這與差生的認識技能薄弱而引起的困難有直接的聯係。可見,掌握認識技能是使差生在課堂學習中采取積極立場的決定性條件。
在教育心理學書籍中,認為形成認識技能有兩條途徑: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直接途徑是:擬定直接指導學生的思維操作及影響其進程的專門指示、規則和其他規範。間接途徑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專門挑選。這兩條途徑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
讓差生掌握認識技能,應當作為一項特殊的教學任務來看待。
在補課時和在課堂上,要向差生解釋技能的意義、技能對獲得知識的作用,並揭示技能的結構(向他們說明,什麼是比較、概括等認識技能)。這裏重要的是,不要讓差生形式主義地背誦,而是真正領會智力操作的一般規則。
培養技能的工作,要在課堂上、補課時和完成家庭作業時,在學生完成作業和練習的過程中來進行。在完成練習時,必須把難點分散,並且由教師給予合理組織、及時的幫助。
研究表明,要使技能為學生所領會,要使技能變得更靈活、機動,就必須用各種不同的教材、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重複練習同一種智力操作的結構。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培養差生掌握認識技能時,必須循序地培養每一種技能,並且說明各種技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綜合使用的方法。
在有目的地培養差生掌握智力活動的一定結構的工作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算法--即按照一定的順序完成解題的基本操作的精確的指令。
讓差生也參與算法的製定是很有價值的,因為這一活動對差生來說具有創造性,它包括了所有的基本認識技能:分析,綜合,區分要點,找出因果聯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