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近幾年,活動問題正引起許多學者們的思考。這是因為活動現象本身是一個複雜的、深刻的、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現象。人的活動是社會及其全部價值存在與發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人作為個性的發展與形成的源泉。教育學離開了活動問題就不可能解決任何一項教育、教學、發展的任務。然而,在許多教育學著作中,常常隻是宣布一下活動方式,它的用途則十分貧乏,活動的豐富內容和可能性也沒有得到揭示,活動方式僅僅與程序型、問題型方式列為一類的情況也不少見。
新時代人的形成的社會過程和教育過程的複雜性是一致公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共產主義的教育目的也逐步複雜化:個性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整個個性的和諧發展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深刻。在進行著激烈的意識形態鬥爭的條件下,蘇維埃人,尤其是青年的需要和需求以矛盾的方式發展著,從而使個性的形成過程複雜化。在部分青年身上,精神的需要與需求的增長伴隨著對資產階級世界的摩登藝術與生活潮流的追求。包括對社會義務的忠實、工人的自豪感、勞動英雄主義、大公無私、忠誠等在內的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道德基礎,與不參加公益活動和勞動、不具備道德經驗的這部分青年身上的利己主義和市儈習氣同時存在著。為了克服這些與共產主義社會的精神格格不入的現象,不僅要在有組織的教學和教育過程中,而且要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進行長期的、堅持不懈的、耐心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吸引每一個蘇維埃人,特別是青年人積極參加作為真正的個性形成基礎的公益活動。
人和人的活動問題正處在各門科學代表人物注意的中心。近十年來,許多有意義的書和文章都是專講這些問題的,還曾開展過多次討論,暴露出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語言學家、新聞記者中間不同的見解、觀點和看法。我們僅僅列舉幾部引起廣大輿論界特殊注意和興趣的著作:馬爾卡良(Маркарян,Э·С·)的《人的活動的係統研究》(列寧格勒,1972),卡甘(Каган,М·С·)的《人的活動》(莫斯科,1974),列昂節夫(Леонтьев,А·Н·)的《活動、意識、個性》(莫斯科,1975、1977),傑明(Демин,М·В·)的《個性的理論問題》(莫斯科,1977),尤金(Юдин,Э·Г·)的《作為方法論問題的活動概念》(莫斯科,1976),布耶娃(Буева,Л·П·)的《人:活動與交往》(莫斯科,1978),伊利延科夫(Ильенков,Э·И·)的《什麼是個性》(莫斯科,1979),阿布利哈諾娃-斯拉夫斯卡婭(Абульханова-Славск-ая,К·Г·)的《活動和個性心理學》(莫斯科,1980),安齊費羅娃(Анцыферова,Л·И·)主編的《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心理學》(莫斯科,1981)等。
在這些學者和其他學者的著作中得到發展的活動問題,可以用極其多樣的方式表達出來:既作為物質運動的社會形式,又作為人類存在的現象,也可作為人反映對象世界的途徑,還可作為人積極改造現實的可能性。活動是處於多種發展水平上的人的精神力量和肉體力量的極其豐富的動力源泉。由於活動現象有著很多含義,當代學者們有關活動問題的著作對此也就具有多種解釋,這在道理上是完全說得通的。既然活動的影響極其廣泛,這一影響實際上控製著人的一生,那麼,對活動進行研究的各個理論側麵也可能同樣廣泛和多樣化。它們可以區分出活動的各個不同方麵並加深對這些方麵的研究。我們不去研究該問題的所有解釋,而僅僅著眼於這樣一些解釋,它們構成了在教育學中分析和研究該問題的基礎·這些解釋之一為哲學家〔尤金,伊利延科夫,克裏斯托斯圖裏揚(Кристостуръян,Н··Г·)什維列夫(Щвырев,В·С·)等〕、社會學家〔布耶娃(Буева,Л·П·),瑙莫娃(Наумова,Н·Ф·)〕所發展,並得到心理學家〔列昂節夫,津欽科(Зинченко,В·П·)等〕的讚同,這種解釋依據馬克思主義學說中人類活動的發生論,區分出任何一種活動種類所固有的活動的本質屬性。由於在活動的反映和活動的結果中既表現了客觀世界,又表現了人的意識,所以活動的本質屬性還表現出活動的客觀和主觀基礎的統一。這些屬性是:具體性--活動對於周圍世界客觀影響的依存性;決定著人類活動與動物的差異的目標的製定和理性;既表現為具體的物質環境的變化,又表現為活動者自身的改變的活動的改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