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於活動的本質屬性對人類活動所作的最基本的描述,開辟了通往人作為活動主體的形成以及活動中人們之間的關係的道路,這些關係反過來既作用於活動過程,又作用於活動結果,還作用於活動者本身。活動產生人,人在活動中得到改造並逐步形成,這是因為活動的屬性構成了這一現象的客觀和主觀方麵牢不可破的統一。人根據客觀情況提出活動的目的,而目的則決定著隨後由主體完成的全過程。具體性和理性同樣表現出客觀和主觀方麵的聯結,這兩種屬性似乎是迎麵相對而來的(津欽科)。活動的改造性則既影響客觀狀況的變化,又影響主體的變化,這後一條對於教育過程特別重要。
納入這種解釋之中的,還有把活動理解為一種複雜的係統,它包含著一係列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組成成分〔馬爾卡良,布耶娃,卡甘,列昂節夫)。布耶娃寫道:“各種要素及要素之間的聯係的構造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層次性,這是活動所特有的。活動中存在著係統,它受個別主體或社會主體的活動的控製並確保整個係統功能的統一。”把活動作為係統加以構成的過程還遠遠沒有完成,對活動的功能結構存在著不同的解釋。一些作者認為,活動包括各種組織水平:活動-動作-操作-對象動作(列昂節夫)。另一些作者則認為,活動是由動機-目的-操作-對象動作組成的(津欽科)。民主德國的心理學家們以這樣的形式描述活動的結構:目的-條件-產品或結果。他們把操作納入動作的組成之中,動機則是取決於活動進行水平的組成成分〔科薩科夫斯基(Коссаковс-ки,А·)〕。雖然,在這一方麵所進行的探索是各不相同的,區分出結構成分的思想本身則是一般活動理論中對於教育過程最為重要的環節。這是因為,對於客觀上相互聯係的組成成分的分解可防止教育學作出唯心論的解答。
近幾年來,個性發展方麵進行的種種研究充實了心理學中的活動理論。看來,魯賓斯坦(Рубинщтейна,С·Л·)以前未曾出版過的著作的發表在相當程度上為此作了準備。在已發表的遺作中,魯賓斯坦在馬克思著作的基礎上揭示並深入地分析了很多十分重要的問題:人的活動(實踐的和理論的)的社會性、作為實踐的和理論的活動的主體的人與對象世界的相互關係、與對待他人的態度相聯係的人對待存在的態度、意識和活動的統一、外部原因和內部條件的相互作用、人的活動與積極性的決定論。
80年代初,心理學家們有關活動和個性問題的出版物的基本思想是:“個性創造和塑造自己”,“個性是自身發展的主體”,它經常處於對這樣一些類型的對待世界的積極態度的探索與建立之中。
具體個人的獨特的潛力可以在這樣的關係中得到最完滿的表現”。為此,“活動的本質派生於活動者的本質”,“隻有當主體範疇成為分析中的主導範疇時,主體與活動的本質聯係才能突出”。這裏,對活動的人的隸屬性、活動的社會本質作了理論分析。人們協同工作,他們進行著活動的交換,這時,他們不僅作用於自然,而且相互作用。正是在人的聯合體內部要求著各種不同種類的活動,因為人們的差異決定著他們不同的趨向。
交往具有特殊意義,正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建立起能影響活動的進行和結果的多種意義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洛莫夫(Ломов,Б··Ф·),卡甘,庫齊明(Кузьмин,Е·С·),帕雷金(Ларыгин,Б·Д·)〕。
在卡甘的活動理論中,對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問題進行了特別細致的分析,因為他的主張的基礎正是由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構成的。該理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也同樣是一種類型的活動與另一種類型活動的相互補充和相互充實。
總之,活動理論研究中的科學精華對於教育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80年代初一個重要的標誌是:心理學家們積極地著手研究教育過程,從而麵向現實的活動過程。民主德國的心理學家們出版了一部集體著作,闡明了一係列在教育過程中具有迫切意義的活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