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過程中,交往以多方麵的表現形式顯示出來,促進學生進行經驗、知識、新信息的交流,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行動和同誌的行動作批判性的評估。對交往、對集體活動的需求常常壓倒所有吸引兒童和少年上學的因素。

在教育過程中進行交往時結下的各種關係的社會方麵是多種多樣的:有事務性的方麵(執行性的和組織性的)、人際的方麵(好感--反感、同情--疏遠)、人道主義的方麵(關心、對他人負責)。

活動的小氣候可以促使活動或者達到最大限度的高潮,或者極端衰減。魯賓斯坦認為,由主體帶入活動的關係可以成為活動進行的主觀因素。由交往建立起來的關係可能不僅僅是即景性的,與活動參加者的心情共存的、暫時性的,而且是相當穩定的。

教育過程中師生相互製約的活動中的交往問題是非常複雜的。

交往中的主體-客體關係和主體-主體關係是非持久的和非靜止的,它們經常處於變化之中。許多人認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常是教師,與此同時,教師活動的使命正在於將學生置於主體立場。

在某段時間內,教師作為知識淵博、個性品質、人際關係、教學技巧的標準可成為學生活動的客體。作為教師活動客體的學生則象執行者一樣體現教師的目的和意圖。然而,學生的執行性活動不能提供他在主體立場上所實現的那種功效。因而,在教育活動中,效率取決於主體-主體關係的影響,這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參加者相互作用,顯示出這樣一些聯係,在這些聯係中智力過程和情緒過程與比較深刻地認識真理以及在共同參與、共同感受中體驗認識的喜悅的統一誌向密切相關。一位低年級女教師從裏沃夫來信說:“與孩子們在一起,我本人也感受到強烈的喜悅。我對這種情感的需要決不亞於我的孩子們對那些體驗不到這種情感的學生,我簡直沒有興趣去教他們”。

教師與學生的活動影響著對真理的接近、對複雜的認識方式、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影響著學習動機的形成,沒有這一切學生就不可能作為主體、作為創造性的個性形成。教育過程在我們麵前表現為教師-教育者和學生-受教育者相互製約著的活動的十分複雜,然而卻是現實的過程。社會聯係--參加者之間的交往-以多功能的表現形式出現,或者促進教學和教育的效果,或者削弱活動的客觀可能性。

多種意義的關係(相互依存關係、相互負責關係、事務性關係、人際關係、人道主義關係等)在交往中產生和發展。這些關係構成了該活動的社會-教育基礎。它們在受教育者的經驗中得到鞏固的同時,可以構成任何活動(認識、勞動、交往等)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基礎。作為教育現象的關係發展的辯證法是這樣的:關係產生於交往之中,關係本身對教學-教育過程施加著極為強烈的影響。

對活動問題的簡要分析使我們有可能就該問題在教育科學中的發展前景作出若幹結論。這個問題以極其多樣化的形式反映在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著作中,它是方法論的、理論的和實踐的基礎,教學和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取決於該問題的研究。教育活動理論的探討需要開展能從理論上提高並在實踐中保證個性全麵、和諧發展的研究。

揭示教育過程中活動特點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教育者的活動和學生--受教育者的活動處於相互聯係之中。在這一統一體之中必須完善管理與自我管理的相互聯係、自我組織(作為教學和教育主體的學生的形成)的源泉和途徑;必須著手對活動的客觀的和主觀的、外部的和內部的方麵作深入全麵的分析,查明有利於教育過程完善的機製;特別重要的是要對吸引學生參加的各種不同種類的活動之間的聯係的影響作科學的論證。

我們僅僅指出教育活動理論方麵若幹示範性的研究方向,離全麵地闡明這一問題的想法還差得很遠。將當代教育學所研究的問題(特別是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問題、道德的、審美的、勞動的、社會-政治的教育問題)納入到教育活動理論的軌道上來,就能使這些問題獲得新的意義並揭示出尚未加以利用的各種資源。進一步地研究教育過程的可能性、完善教育與教學的實踐,迫切要求教育學把活動作為複雜的方法論問題加以研究。

(高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