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蘇聯教學論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從研究教學過程的個別要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而堅決地轉向研究正在成長的人的個性,力求開發完善教學的新的潛能。在教學論中,這種轉向個性研究的運動,不僅由於人是教育科學的核心,而且是因為人的精神成長和身體成長已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生產的決定因素。

作為個性的人是在活動中發展和形成的,他始終在進行著探索,力求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以便在這些活動中更充分地表現自己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對年輕一代來說,學習活動(包括對世界和對別人的關係的多種活動)是這樣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個性力量和潛力(興趣和愛好、自我認識、自我意識、自我調節)得以成熟和發展。

對於教學中的興趣問題的注視,反映了學者們有這樣一種意向,就是提出一些與學生個性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的形成有關的那些最重要的問題。教學中的興趣,可以說是促進教學的積極化,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學習、對教師、對學校、對同學、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良好態度的核心。這個問題的研究,有助於克服學校實際工作中的形式主義,有助於學校努力做到使每一節課都能促進學生認識興趣的發展,使學生獲得獨立補充自己知識的習慣。

這個問題是時代、生活和實踐提出來的。這個課題涉及以下各個方麵。

(1)過去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中都涉及過這個問題。我們應當把其中進步的東西加以繼承,跟現在聯係起來。同時,過去人們對興趣做過很多不同的、相互矛盾的解說。進步的學者認為,興趣不僅是教學中的激勵手段,而且是形成學生個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培養興趣能發展智慧,能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能增強道德感、責任感、和對事業的忘我追求,等。

(2)要研究認識興趣的培養跟完善教學過程的聯係。對這個問題的考察結果,發現外部的東西與內部的東西相統一是教學的一條重要規律性。這條規律性既影響到教學過程的進行,又影響到作為學生個性品質之一的興趣的形成。在這個基礎上,既考察興趣在其中形成的學習-認知活動,又考察作為這一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表現。

教學過程的完善,應當既給教師又給學生帶來滿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僅應當是夥伴,而且應當是誌同道合者,雙方都力求使自己的活動服從於一致的目標,追求共同的結果。然而,學生的負擔過重問題成了實現上述目標的嚴重障礙。一些先進的教師們正是借助於興趣而減輕了學校的過重負擔。正是對活動和對學習的興趣能激勵學生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安排,這是克服學生負擔過重現象的有效因素。

(3)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以共產主義道德、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教育青年,克服狹隘的斤斤計較眼前利益的生活目的。這就要求在學生個性的形成中麵對他們的道德價值觀的問題,激發他們對精神價值和道德價值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興趣和世界觀、興趣和道德、興趣和生活目的、興趣和自我認識之間的相互聯係,才能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這樣,教學中的興趣問題,就擴大了它對學生個性形成的作用範圍。

(4)當前對形成學生個性來說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的認識興趣和審美興趣是緊密相連的。審美興趣麵向美的世界和精神財富,使人變得精神豐富和道德高尚。這不僅是指在課堂上加進一些藝術作品的因素,而且是指培養學生的道德價值觀。這不僅要求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而且要求創造一種道德的、認知的和審美的關係的特殊氛圍。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活動中,在審美情境中發現客觀世界的審美財富,並且讓學生成為審美關係的積極活動者和各種藝術活動的創造者。把認識興趣和審美興趣結合起來,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力、創造力和其他潛力的和諧發展。

(5)要在教學中培養興趣,一個很複雜的任務就是如何對待那些在學習上常常遭受失敗的學生。這些失敗成了這部分學生在興趣形成、發揮積極性和獨立性方麵的心理障礙。我們要力求從差生工作的這些複雜情況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