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培養學生的認識興趣是完善現代教學的重要因素(1)(1 / 2)

(一)認識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在新出現的社會要求和科技進步的要求下,蘇聯教學論越來越重視從現代人的未來生活和活動的遠景出發,培養學生的積極的、創造性的和獨立性的個性,其中特別重視認識的內部改造問題、使學生掌握各門學科的主導思想問題、科際聯係問題、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問題;越來越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內部動力問題--學習動機、需要、興趣、對知識和活動的態度問題;越來越深入地研究學生的交往和集體關係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良好的小氣候問題。

在心理學家們的著作裏,正在研究學校如何發展學生的高層次的概括類型,如何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從事創造性的活動。

教學論專家們正在探索多種途徑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問題教學學派主張發展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反對要求學生用統一規定的刻板方法解題;主張從學生的個體特點出發布置區別對待的題目,以便取代麵向全班的統一布置的認知任務。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立活動的比重有所增長。但遺憾的是,這些科學研究的成果還沒有進入實踐,沒有使教學過程得到根本改善。

我們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認識興趣的思想,旨在有目的地利用教和學的兩方麵的客觀和主觀的有利因素。這一思想有助於探尋這樣一些手段,它們能把學生吸引過來,使學生從內心願意跟教師一起參與共同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處於積極狀態。而教師的教學活動,一旦依靠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利用學生寶貴的誌向和需求,就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很大效果。

蘇聯教學論在研究學生的認知興趣時考察的中心問題是:認識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問題;認識興趣的源泉以及激發這種興趣的方法問題;作為學習動機的認識興趣與認知活動方式的相互製約的關係問題;各種教學觀點對興趣的影響問題。

對於在教學過程中激發認識興趣的源泉和激發認識興趣的方法的考察使我們看到:興趣中的客觀依據和主觀依據是相互作用的,對興趣的產生客觀上具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隻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激發興趣的方法,就能使學生感到親近。與此同時,一旦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就從活動過程中得到特別的滿足,體驗到一種智力活動的歡樂,而這種歡樂感又進一步強化了認識興趣。

在這個領域裏進行的研究還發現:認識性刺激和社會性刺激是一致的,例如,學生對學習(以及對別的任何活動)的興趣在交往的影響下會得到強化和發展。在交往中,大家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對活動參加者的倡議給予支持,能夠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氣氛。

在激發學生認知興趣的研究中,教學方法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應當著眼於如何利用學生活動的內在潛力。在這方麵,現代教學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學生活動的動機領域和操作領域的相互製約性的問題。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是在學生掌握概括性技能(ОбобщенныеУмения)的影響下形成的,而掌握這些必要技能的過程又受到認知興趣的影響。把激發興趣和掌握技能密切聯係起來,才有可能使學生取得成功,而取得成功又能激勵學生進行更大的追求。研究表明,認知興趣在問題教學中起很大作用。因為,一方麵,問題教學的高潮是使知與未知、過去的經驗與獲得新知識和新方法之間的矛盾尖銳化,另一方麵是依靠構成認知興趣的心理結構的那些積極過程來解決問題,查明事物的本質聯係。

程序教學和算法化教學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總之,教學效果的取得不是隻依靠某種單一的教學類型來達到的。各種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的配合運用,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學生的外部操作和內部過程積極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對培養認知興趣發生良好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認知興趣貫穿於教學的所有功能中(認知、教育和發展)。以認知興趣作為依靠點,能夠綜合地促進學生的整體個性的形成。

教學的認知功能的發揮,如果能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知識的客觀價值與學生的意識過程密切聯合起來,就能使認知達到更高的水平,給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帶來滿足。

教學過程中的認知功能的發揮也有相當複雜的情況。這不僅因為學生要思考和理解的信息範圍很廣泛,而且要注意學生獲得這些信息的過程。學生的一個學習日排滿了各種作業,解答這些作業的過程是很緊張的。教師不應當讓學生在整節課上都處於緊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