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中國文學的曆史命運(3)(2 / 3)

人的文學的提出,其意義不限於文學自身。它的大含量包括了思想、精神、文化的曆史性反撥,即對非人文學以及造成這文學的環境的大膽質疑。它對世界新文化精神的適應一下子就使自己到達當時的思想高度。人的文學的提倡其表麵層次是對於數千年非人統治的背叛,以及對於非人生存狀態的反抗,但這提倡的深層含義與它的最精粹的部分一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的提出,以及它所希望造成的個人解放的時代,無疑地加人了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爭取新文明的總格局中。

六、現代文明的盜火者

從思想革新到工具革新,由思想解放到個性解放這一綜合過程體現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最主要的成果。前已述及,這一切均受到了百年憂患和夢想的潛在影響和決定。這些因素給新文學革命以活力。這無疑是當年前驅者賦予新文學的充滿現代色彩的品質。在前麵的敘述中我們不斷提醒和強調中國現實的和曆史的原因所給予新文學革命推動者們的精神啟示和思想營養。在中國感到了自身的衰廢而謀求振興之時,中國的求醫心境隻能把希望的目光轉向域外。因為在當日的探求者心目之中,以孔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不僅未能拯救民魂和重新鑄造中國的品格,相反,他們不啻是麻醉劑使民族沉淪。當人們把批判的目標指向傳統的時候,對於外部世界的興趣就成為主要的甚而是唯一的了。

需要重視的是文學革命一開始就體現出來的開放意識,即盜取世界現代文明之光以燭照東方曠古黑暗的致力。在新文學運動中以豐碩的創作實踐以及以才智之光在運動中起積極引導作用的那一批人,幾乎都是世界現代文明的盜火者。在中國新文學運動先後出現的幾代人中,最先的一批人被叫做留學生構成,是當時留學西方及日本,接受世界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那一代人。由曾小逸主編的《走向世界文學一中國現代作家與外國文學》一書,內容涉及的中國作家簡直就是很少遺漏的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的名錄,小說方麵:魯迅、許地山、茅盾、鬱達夫、王統照、老舍、廢名、沈從文、艾蕪、巴金、施蟄存、張天翼、路領;詩方麵:郭沫若、徐誌摩、聞一多、李金發、冰心、蔣光慈、馮至、戴望舒、艾青、卞之琳、何其芳;散文方麵:周作人、豐子愷、梁遇春;戲劇方麵:田漢、夏衍、曹禺;外國文學內容涉及世界數十個國家,三百多位作家,詩人。

他們由於置身其中,因此在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上很少有阻力,而且也很少有東西文化衝撞的苦痛。當時的思想解放是無顧忌的,他們以外來思想文化為參照,甚至是直接引用。以外國思想革命,藝術革命為模式,無拘束的自由奔放與那種曆史重壓下形成的超人的解放者或聖者形成對比。自由的、灑脫的、奔放的、沒有唯恐失去什麼的憂心忡忡那一切的精神負擔,在當日西風吹揚之中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輕鬆。

如同迎接一番盛典,中國知識界在猛烈抨擊死守國故的遺老遺少之後,顯得是完全解放式的向著西方頂禮。他們在經過了五四初期的激烈論戰後,仿佛獲得了勝利者的輕鬆,因此言行也坦率大膽。那時的口號就是拿來。從字麵上看,仿佛那一切均是現成,隻需一伸手即可拿來,拿來即可用上。魯迅是說得全麵的,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成為新文藝。魯迅這篇叫做《拿來主義》的文章,其立論建立在批判舊文化的基點之上,他強烈抨擊閉關之後的對於古董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