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小說的預告——劉鶚論(1)(1 / 3)

唯一的成功

1898年,當中國一批投身政治改革的知識分子,他們關於未來中國的想象在現實的魔影麵前被硼得粉碎的時候。有一位一直夢想著以個人之力參與實業建設以振興國運的知識分子,也以失敗的結局從他投身的山西煤礦被彈劾回到北京。他的失敗回京和康、梁的失敗出走,發生在同一年,看似偶然,實有必然的潛因,這可說是殊途同歸。

這人就是後來寫了《老殘遊記》的劉鶚。劉鶚也如我們前麵寫到的那位黃遵憲一樣,文學是他事業失敗之後的歸宿。文人到了四處碰壁、無路可走時,詩或者小說,或者別的什麼,就成了他們最後的精神家園。這是上個世紀末最先覺悟的那一代文人的悲劇宿命。

劉鶚生於1857年(即鹹豐七年廣比康有為大一歲。他們是同代人。1898年政變發生時,劉鶚四十二歲。他的經曆很特別,二十歲時赴南京鄉試落第,回淮安專心研究經世之學;三十歲赴南京再考,未終場,出六合探親。終其一生好像科舉都沒有成功,倒是經過自學,學會了算學、測量、繪圖等新式學問。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各種鐵路、輪船、礦山以及自來水公司等已有出現,實業之風正在悄悄興起。對於像劉鶚這樣接觸過新學的人,科舉倒不是唯一的出路。青年時代的劉鶚,在淮安開過煙草店,在揚州掛牌行過醫,在上海開設過印書局。這些未必成功的實踐,已經展現出一種與舊式文人並不相同的生活道路。學問的觀念,在這裏已經有了新的內涵,一種可供經世的實用之學的觀念,正在代替傳統的經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學問的觀念,至少在一些知識分子中是這樣。

1888年,當康有為第一次上萬言書給光緒皇帝,極言時危,請變法維新時,劉鶚從實幹的另外一方麵也開始了他的改造和報效社會的行動。這就是他在這一年赴鄭州治理黃河,促成河提合攏成功的故事。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8月13日,鄭州上南廳黃河決口。水由鄭州東北兩縣車家堡流人中牟縣市於莊出境,被水者一百二十莊,中牟縣城被水圍繞,浸水所及三百餘村。黃河水決堤奪路,瘋狂的水由中牟縣境滾滾滔滔而出,直趨扶溝縣境,一百餘裏的黃浪吞沒了幾個縣千餘座村莊。黃河的決口震驚了最髙統治者,輪番的革除和任命官員幾乎無濟於事,最後派廣東巡撫吳大徵署理東河總督。由於吳大激在現行官吏中是一位精明實幹的人,從青年時代便立下以天下為己任而誌在聖賢的劉鶚,便欣然前往投效吳大澂,鼎力相助治黃患。

劉鶚向吳大激陳述了設閘壩以泄黃,引清逆淤,束水攻沙等主張。劉的明達於事與吳的知人善任結合,使事情有了轉機。加上劉鶚務實苦幹,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凡同僚所畏憚不能為之事,悉任之,這一番黃禍泛濫終於得到了扼製。光緒皇帝大喜,在年終大家都將過年之時,於12月28日的小年夜破例降旨封賞治河有功人員。甚至連治河無功先後被革職的人,皇帝高興之下也讓他們個個都複了官。吳大澂賞加頭品頂戴,補授東河河道總督。劉鶚有功不受,把榮譽讓給了他的哥哥。他自己則向吳大徵表示請歸讀書,於是格外受到器重。這是劉鶚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次的成功。

全麵展示的才華

這是劉鶚的首戰告捷。這當然依靠他的聰明、才識、務實和勤勉,這對他的才幹是一次實際的考察。那時大部分知識分子都熱衷於政治改革,他們為中國的擺脫困境設計了各式藍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多半隻停留在紙上而少實行。戊戌維新的失敗,雖然是當時各派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多少也與這種對社會缺乏理解,以及不切實際的空談有點關係。但劉鶚有些不同,盡管從有關記載看,劉鶚的政治態度與維新派並無抵梧之處,但他不是隻善於空想而是更傾向於實踐的人。對於自然科學方麵的興趣,使他在社會改造方麵傾注了行動的熱情。他不是哲學家,他的長處不是議論什麼,而是做些什麼。以治黃為起點,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他就這樣做了一件又一件讓這個長期封閉的國度的人感到瞠目結舌的事。雖然這些事如同在中國做的其他事一樣,總是以失敗或中途夭折而告終,但卻展盡了這位怪才的全部智慧。

在治黃成功的基礎上,劉鶚繼續實行他的行動計劃,其中包括測繪黃河圖表,以及編輯《黃河曆案大工表》和《皇朝東河圖說》等。1889年任測繪豫、直、魯三省黃河圖提調,撰寫治河文論。著有《曆代黃河變遷圖考》及《治河七說》。由於他在實際的工作中表現出驚人的才幹,所以雖然他沒有經過科舉獲得資格,但幾任上司都紛紛為他谘送和保薦。伹這些舉薦似乎都沒有起到實際的效果,劉鶚則依然是一個沒有學曆的專家。他依然遊蕩在官宦的門外,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