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
香港因為它的特殊地位以及經濟的奇跡般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香港的藝術、文學和詩在以平靜的甚至是低姿態的方式悄悄地影響著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架構和格局。因為香港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因此香港有著特殊的文化形態,香港文化是與金融社會的經濟形態相聯係的,香港的經濟實力也藉文化的實力顯示出來。有一種自以為是的香港是文化沙漠的時髦說法,不是由於無知,就是由於偏見。對此,許多人已有論證加以辯駁,黃維梁有專文《香港絕非文化沙漠》對此進行涉及麵很廣的論述。黃國彬在《香港的新詩》概論中對此也有闡釋。這裏的論述是在讚成上述學者意見的前提下,而且是在確認香港的不僅有文化而且有著它的曆史與繁榮層麵的基礎上進行的。
首先涉及的是藝術的有關方麵,特別是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鄧麗君在香港和台灣的演唱一時風靡大陸,她的圓潤清脆的純情演唱,輕麗之中又有淡淡的哀愁的情韻,的確令大陸聽眾為之耳目一新。特別是在當日那種生硬、冰冷而且寡情的音樂的統治下,鄧麗君的一曲清歌讓人感到真實自然的聲音是多麼的可貴。接著是時裝藝術、廣告藝術、書籍和商品包裝,乃至影視和舞台的演出藝術,從著裝、台風到語言表達,都表現出香港風情無所不在的潛在影響。過去視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有害因素,如今卻在轉換它的價值觀念。這不能不是轉型期的中國對於世界的一種積極和靈活的姿態。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有負麵的影響。這責任在於模仿以及引進的無選擇和盲目性。
至於詩歌,香港的詩歌目前的確沒有在外界獲得更多的關注。原因還在於隔膜,外界對香港詩的注意不及對台灣詩界的關注。但香港的新詩作為中國新詩的一支脈流卻是從20年代開始形成,而且直到今天也在商品世界的擠壓中艱難地發展著。處身於香港的這種特殊文學環境中,一般非通俗的文學生存本就極難,何況是讀者本來就很少的新詩?
溯源及發展
正因為外界對香港的所知有限,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特殊地區被掩蓋的詩的特殊曆史及現狀,做一個簡要的描述。
這裏對香港詩的曆史及現狀的敘述,參閱了諸多有關資料,特別是黃維梁的《香港文學初探》,盧瑋鑾的《香港文縱》和黃國彬的《文學的欣賞》以及《詩雙月刊》的有關專文。
香港的新詩活動直接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但新詩的創作、出版、傳播顯然要晚於內地。20年代,香港由於與上海的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故上海的新文藝的風氣總是通過香港並由此傳人廣州。20年代中期,香港新文藝開始萌發。《大同日報》、《南華日報》等報副刊開始刊登新文藝作品。1928年以後《星花》、《伴侶》創刊;1929年《鐵馬》及《島上》創刊,島上社成為刊物主力,其中刊有新詩。侶倫在《島上的一群》中說到島上社當日的處境:那時候的香港的確是寂寞的:古老的封建文化籠罩住整個社會,透不出一絲新鮮氣息。而這一群人所嚐試的新文藝工作就像孤軍突起似地掙紮在這個黑暗的環境之中。《鐵馬》《發刊詞》說它的主旨在於倡導慰撫靈魂和震撼靈魂的純文藝。
30年代香港出現了兩種詩刊《詩頁》和《今日詩歌》。有一批香港本地的詩人參加籌辦和撰稿。李育中發表在《今日詩歌》創刊號的《都市的五月》。
皮革的鞋,
瀝青路溫柔地承著,
艱辛跋涉的行腳,
火熱的太陽,
照在孤露的人巢,
又落在白巴拿馬帽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