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自然地理基礎(一)(3 / 3)

一月是全國最冷的月份,可作為冬季的代表。

從一月份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等溫線大致和緯線平行,而且分布很密,這表明南北溫差很大。這時,以東北北部地區最冷,黑龍江省最北的漠河氣象站曾出現過亡的全國最低溫度紀錄。

秦嶺??淮河線基本一致,其北,河流冰封;其南,江河不凍。我圖冬季氣溫南北差別大的原因,主要因緯度高低的影響;其次是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寒冷幹燥的冬季風侵襲北方時間長;此外,還有地形影響,如大興安嶺東坡徒,西坡緩,冬季風很容易通過,並經東北平原而南下。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繁殖過程的主要因素。一定數量溫度形成的熱量資源是影響農作物生產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農業氣候上,通常以日平均氣溫10攝氏度的持續積溫作為主要指標。由於此期間植物生長最活躍,故稱之為活躍生長期,此期間的積溫,稱之為活動積溫。據此,我國積溫分布從北向南年在1500~1000攝氏度之間;年持續期從100天左右到300天以上,南北相差很大。我國耕作製度與年積溫分布具有十分密切的聯係,如秦嶺??淮河??線以南,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年積溫4500攝氏度~5000攝氏度,屬北亞熱帶範圍,耕作製度一年兩熟;秦淮以北,積溫3400攝氏度~4500攝氏度,屬暖溫帶過長城,出現中溫帶,積溫3400力零下1500攝氏度之間,耕作製度二年三熟、一年一熟;大興安嶺北部,活動積溫至150攝氏度以下,冬季長達半年以上,夏季氣溫較低,隻能生長一季耐冷、生長期短的春小麥,馬鈴薯、穀子等作物,長江以南,屬亞熱帶以至熱帶範圍,可種雙季稻,耕作製度一年三熟南嶺以南,長夏無冬,水稻可種二至三次,台灣南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等地區積溫達了5~10攝氏度,是我國熱帶作物集中分布地區,可以大量種植熱帶作物。

四、降水分布

降水指空中的雨、雪、雹等降到地麵。我國降水分布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以降雨為主。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降水地區分布很不均衡。

從降水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年降水量等降水量線與秦嶺、淮河一線基本吻合;此線以北,從東北大興安嶺經通遼??榆林??蘭州一線,直至拉薩附近,這條等降水量線是4000毫米,斜貫國土全境,這是我國半濕潤地區與半幹旱地區分界線,大體為我國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秦淮以南,降水充沛,是我國亞熱帶作物和水稻的主要產區秦淮以北,降水漸少,是溫帶作物和小麥產區,西北部廣大地區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下,是我國最幹旱地區。

我國山區麵積廣大,由於地形對氣候抬升作用,降水量較鄰近平原、盆地為多。山地迎風坡又多於背風坡,從而形成我國降水分布圖上出現的不少毗鄰的多雨中心和少雨中心地區。南嶺、秦嶺南坡雨量大於北坡,台灣山脈東坡大於西坡。

我國季風氣候顯著,季風使降水的季節分配得極不均勻。夏季風從海洋帶來暖濕空氣,與北方來的幹冷空氣相遇,形成鋒麵水,這是我國主要降水類型,也是降水主要來源。由於鋒麵雨帶的移動,各地雨期、雨量有早、遲、多寡之別。每年5月,東南季風從東南沿海登陸,珠江流域首先進入雨季;到了6月,推進到長江流域,由於此時此地冷空氣勢力仍較強,與南來的暖氣流相遇相持不下,勢均力敵,形成了該地區連續不斷的降水(正常情況為一個月左右)。由於連續不斷降雨,故空氣特別潮濕,衣物易黴,又是黃梅成熟季節,故稱“黴雨”或“梅雨”。

7、8月間,暖濕空氣繼續北上,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開始多雨。從九月開始,北方冷空氣轉趨強盛,暖濕氣流逐漸後退,10月份以後,一般退出大陸。5~10月份暖濕氣流影響大陸,這是我國雨量集中在夏季的主要原因。南方夏季風來的早,退的晚,持續時間長,愈向北方,夏季風來的愈遲,退的愈早,持續時間愈短,這是我國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的主要原因。西南各省區多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6~9月份雨量占全年降水的左右。此外,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中下遊地區及遼東半島還受台風影響,往往帶來大風和降水。秋季0後,北方幹冷空氣增強,影響範圍逐漸擴大,全國進收入少雨季節,尤其北方降水更少,常導致北方春旱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由於各年度、各地區,冬、夏季風的強弱程度、進退遲早、持續時間等的不同,全國各地年際和年內的降水變化都比較大,這是形成我國各地每年旱澇的基本原因,全國降水變化的總趨勢是:東半部北緯30°以南地區年變化最小,降水比穩定可靠,而向北隨緯度的增加,則年變化增大,故廣大華北地區是我國降水年變化最大、最不穩定地區。再往北到東北,降水變化又趨減少。夏季風對我國西北部影響較小,故稱為非季風區。西北地區降水很少,年變化也較大。

五、寒冷和台風在我國的氣流運行上,每年秋末到次年仲春,發源於北冰洋的強冷空氣經過蒙古、西伯利亞南下,影響全國廣大地區。按照氣象部門規定,如能使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北地區的氣溫在48小時內降低10攝氏度以上,長江中下遊最低氣溫在以下,地麵上出現5~7級,海上出現7級以上偏北大風的寒冷空氣,稱為寒潮。寒潮是我國災害性天氣之一,影響範圍很廣,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等地所受到影響較小以外,其餘全國各地幾乎都受寒潮侵襲。據統計,每年能使全國大部分地區受到影響的寒漸有3~4次。寒潮來臨時,風速猛增,常刮6~7級偏北風;在我國北方大風時伴隨有風沙,華北至長江流域伴有雨雪,華南多陰雨天氣。冷鋒過後,在幹寒的冷空氣控製下,天氣晴朗,急劇降溫,往往出現霜凍現象,特別是秋末和春初的霜凍,對農作物影響很大。

台風是太平洋西部形成的一種熱帶海麵上的強烈熱帶氣旋,全年都可發生。但比較集中在每年5~10月份,又以5~9月最為頻繁。台風形成後西行北上,常在北部灣、東南沿海?帶登陸,對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夏、秋天氣產生重大影響。據統計,每年侵襲大陸的台風約有10次以上,其中強台風平均三次左右。台風是以狂風暴雨為特征的災害性天氣,風速一般超過8級,有時達12級,破壞力較大。一次台風過程,降雨量往往可達200~300毫米以下,甚至1000毫米以上,是導致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在南方盛夏季節,台風雨有助於緩和伏旱災害。

六、我國氣候資源與國名經濟建設

我國氣候資源十分豐富,從南到北有六個溫度帶,還有四個幹濕地區;加之海陸位置、地形的影響,形成多樣的氣候,適於多種樹木和農作物的生長,尤其我國國土大部分位於溫帶和受季風影響較大、水熱豐富的亞熱帶地區,少部分處在濕熱的熱帶地區,對我國發展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多種多樣的氣候條件與複雜多樣的地形條件相結合,為我國綜合發展生產、載培多種作物、實行多種耕作製度、廣泛開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高溫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條件結合良好,是氣候資源又一有利條件。我國全年降水量的80都集中在作物活躍生長期內,降水對作物利用的有效性大其對生長期間需高溫、多水的水?載培,最為有利。由於夏半年全國各地普遍高溫,又有較多的降水,故不少喜溫作物的北界可大大向北推移。例如,我國水稻載培可以種到最北的黑龍江流域,成為世界水稻種植的最北界限。

我國光照時間長,三分之二地區日照時間可達2000小時以上,太陽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全年每平方米麵積上的輻射能相當於標準燃料)。尤其西部、北部廣大地區,條件更好。據研究,一個居民如有采光麵積的太陽灶,一年采熱量相當於原煤,即可解決燒飯問題。如在這些地區積極利用太陽能資源,則對保護當地林木和草場資源、解決燃料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我國西北部力資源十分豐富。廣大西北地區常年多大風,特別是河西走廊西端,風力強勁,為今後發展無汙染的清潔能源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氣候也有不少不利條件。首先是降水季分配不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大,這是導致全國範圍內旱澇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例如,華北地區春旱和夏澇,長江中下遊夏秋洪澇和夏旱。至於一年四季當中南澇北旱或北澇南旱及同一地區先旱後澇或先澇後旱的現象,則更為常見。其次,冬季風所引起的低溫霜凍和大風,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廣大牧區往往也由於風雪低溫而引起牧畜缺草,以至落膘和死亡。再次,我國暴雨區分布廣泛,降水強度大,也是助長港災、水土流失、泥石流、塌方、滑坡等災害的主要原因。因此,認識我國氣候資源的基本特點,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改變和改造其不利因素,正是我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發展國民經濟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