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自然地理基礎(二)(1 / 3)

第三節河流、湖泊和近海

一、河流

我國是世界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全部河道總長度達幾萬公裏,水利資源十分優越。我國兼有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外流區域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64%,內流區域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36%。內外流區域的界線大體是在滿洲裏??大興安嶺南麓??陰山??祁連山東端的年降水量2000厘米的降水量線。

在地形和氣候等條件的影響下,我國河流有以下幾個特點。絕大多數外流河發源於西部向東流,即從幹旱地區向濕潤地區或半濕潤地區流去,水量越向下遊越增,河網密度越向下遊越密,而內流河多在西部地區,流入幹旱盆地和內陸湖之中。絕大多數河流,上遊穿山嶺之中,水力資源特別豐富;而中,下遊奔流在廣闊平原之上,有利灌溉和航運。徑流資源較豐富,全國多年平均徑流量約263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量,居世界第五位;但是空間分布很不平衡,呈現東多西少、南豐北欠的基本特點。例如,內流區域的徑流量占全國總徑流量的4.55.而絕大部分則集中在東部外流區域,且其中南北又很不平衡,南方的長江及珠江流域最為集中,北方的淮河流域和海河、河徑流量又很少,僅占全國的4%,多數主要外流河含泥沙?大,其中又以黃河含泥沙量最大,是曆史上黃河善決、善於的重要原因。

我國有七大主要河流,茲分別簡述如下。

(一)長江我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大:河之一。它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流經青、藏、滇、川、鄂、湘、贛、皖、蘇和滬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麵積80萬按一般習慣方法,從發源至湖北宜昌,稱為上遊,其中從源頭至青海玉樹稱為沱沱河、通天河,玉樹至宜賓稱金沙江。長江上遊支流眾多,幹支水係多穿於高原峽穀或盆地之中,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川鄂交界處的長江三峽,山崖壁立,水急灘險,擁有優良的巨型水力樞紐壩地和豐富多姿的風景旅遊資源。宜昌以下進入平原地區,至江西湖口為長江中遊,河寬流緩,支流密布,湖泊星羅,水係極為發育。湖口以下直至上海為長江下遊,地勢低平,湖泊更為繁多,江寬水深,海湖影響可自河口上溯到安徽大通。

長江流域大部分地處亞熱帶範圍,降水豐富,流量充沛,降水量年積變化較小;每年5~10為月汛期,因幹支流多暴雨區,如果幹支流暴雨洪峰會合,往往出現特大洪流,特別是中下遊平原地區,極易形成洪澇災害。長江含沙量比黃河少得多,但流量巨大,總輸沙量仍較高。

長江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幹支通航裏程近10萬公裏,水量豐富,不僅可滿足本流域需要,而且可以適當北,解決北方地區的用水問題。

(二)黃河??我國第二大河,北方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約古宗列渠,上源叫卡日曲,流經川、隴、寧、內蒙、晉、陝、豫和魯九個省(區),東流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麵積75萬012。黃河在青海省東部是在峽穀中流動,龍羊峽就是一個著名峽穀。到甘肅、寧夏山地和高原,形成劉家峽,黑山峽、青銅峽等許多峽穀。這些峽穀之中適宜建造水利樞紐。黃河的這一段有洮河,湟水等支流入,使水量逐漸增加到占黃河總水量的巧,河水因泥沙增多,逐漸變深。青銅峽至包頭附近的托克托縣,流經荒漠和半荒漠高原境內,由於大量引水灌溉,流量減少,托克托至孟津一段,黃河奔騰在晉陝峽穀之中,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但由於兩岸支流源出水土流失的黃土高原,含沙量特大,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孟津以下,黃河遊蕩在華北平原地區,河道寬坦,流緩沙積,河床日益淤高(高出兩岸4~500.成為著名的、“地上河”(懸河)。由於河床淤淺,排洪能力減弱,每當夏季中遊幹支流暴雨,洪峰下泄,極易發生決口、泛濫和改道。解放以前的兩千多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較大改道就達26次,是舊中國有名的害河。解放以後,通過大力整治黃河上遊修建了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等水利樞紐。青海省的龍羊峽是全國大壩最高的一個水利樞紐,正在建設當中。中遊的三門峽也是較大的水利樞紐。下遊加固堤防,可引黃淤灌,擴大灌溉麵積。

(三)珠江??我國南方僅次於長江的一條重要河流。珠江由西江、北江和東江彙集在,三水以下叫珠江。流域麵積44.25萬平方公裏。西江最長為幹流,主源南盤江出自雲南沾益馬堆山,廣西梧州以下稱西江,流經植被茂密的丘陵山地。下遊是農業發達的珠江三角。三大主流相對獨立,洪鋒期錯開,入海口處較多,因此,具有流量豐富、水網密布、水情變化緩、含沙量小等特點,航運、灌溉和水電開發條件優越。

(四)淮河??位於長江和黃河之間,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經皖、蘇兩省注入洪澤湖,出湖水量,南下至揚州以南,注入長江;部分水量經蘇北灌溉總渠,注入黃海。全長1000千米,流域麵積26.9萬。洪澤湖以上淮河北岸為淮北平原,多水淺、流緩的支流;南岸屬淮河丘陵,支流較少,幹流兩側分布著若幹湖泊。淮河流域是我國暴雨區之一,夏季暴雨常導致洪澇災害;又由於降水變率大,無雨、少雨易成幹旱,故在過去有“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之稱。建國以來,疏通河道,修建水利樞紐,搞畜洪區,淮河兩岸農業上有了較大發展。

(五)海河??華北東部的主要河流,是溫榆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等五條河流在天津彙合而成的,天津至入渤海口一段稱海河。海河流域麵積26.5萬平方公裏,是華北地區人口最密集、農業最發達地區。海河支流多源出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上源較短,水流急,又是扇形水係,故進入平原後即成地上河,汛期時往往洪峰齊下,彙於海河。由於出路不暢,曆史上經常決口,泛濫成災;而非汛期又降水較少,水資源貧泛,容易形成春旱。解放以後,疏通和開挖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等骨幹河道,修築防洪大堤,增加入海口,使排洪入海的能力大大提高。在上遊山區,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並繼續興建了大、中、小型水庫。在平原地區打機井,提高抗旱能力。

(六)鬆花江??注入黑龍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全長1866千米,流域麵積54萬多發源長白山北坡,流經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地處中溫帶,受季風降水和森林茂密影響,水量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較大,河流含沙量小,但冬季冰封數月。

(七)遼河??發源內蒙古東部,東流南折注入渤海,長達1390米,流域麵積2.9萬遼河上遊流經半幹旱草原和沙漠地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水量較少,含沙量較多,河床多淤淺,每遇洪汛,最容易生洪澇災害,1985年在中下遊發生了水澇災害,現正在全麵改造遼河。

二、湖泊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分布著眾多的大、小湖泊,麵積在27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800多個,總麵積達8萬多立方千米。

(一)淡水湖泊

淡水湖泊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雲貴高原和東北三大地區,大都屬河流吞吐湖,與河流息息相關,一般補給水量豐富,湖水水位高低受到河水漲落影響。可調節河流的水量。湖泊受河流含沙量的影響。由於曆史原因和建國以來不適當“圍湖墾田”,曾引起不少湖泊湖麵減少、生態環境變壞的不良後果。湖北境內湖泊數量在全國占第一位,形成江漢平原上的湖泊群。從麵積來說,五大淡水湖是:鄱陽湖麵積最大,而湖南的洞庭湖麵積因圍湖造田退居為第二位1800千米,其次是太湖多、洪澤湖和巢湖。此外,還有雲南的滇池、貴州的草海、東北的興凱湖等。這些湖泊均可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