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1911—1949年的新聞業反思(2 / 3)

為此,他賦予中國報紙的言論以下三種責任:①喚起1%的中國人為其餘99%的中國人的幸福而努力,理由是這99%的人沒有能力,要教育他們、幫助他們,不能欺騙淩辱他們;②注視駕駛者所走的航路是否真確,隨時以所見所聞報告其餘的1%的中國人,並征詢他們的意見,再反映給駕駛人;③組織駕駛者之外的1%的中國人,使之成為力量,以對駕駛人執行監督權,並對其餘99%民眾盡教育幫助的義務。如果說,中國報紙的言論應做到以上三項,那麼構成報紙言論的社論、專欄論文、副刊乃至讀者論壇,都應以達成這三項目標為目的。

他的另一個理想是將副刊變成社會的鏡子,成為報社讀者與社會間一切問題的討論園地,把過去報紙中的讀者論壇、讀者通訊、社會服務欄、副刊編者每天一篇的談話等內容都集合到副刊,使今後報紙的副刊成為社會科學的“實驗室”,在社會上產生“宣傳正確看法,又組織大眾擁護這一正確看法”的效果。

薩空了的這種觀點雖有可取之處,但無法與現實的政治體製相適應,同時也誇大了精英階層在利用報紙以促進社會發展與變革方麵的作用。他似乎把報紙的言論在駕駛者、精英階層及其餘99%之間發揮的作用提高到了一個決定性的高度,成為調控全局的力量,有“報紙決定論”之嫌。

二、影響報紙形象的因素

怎樣保證民眾發表意見的權利,社論是否應有明確連貫的主張,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狀況如何,報紙廣告是否真實,這些都構成影響報紙形象的重要因素。當時的新聞界對這些問題都曾發表看法。

1.真實公正之態度

20世紀40年代,我國新聞學者就強調:報紙向社會發表新聞時應采取公正態度,使各方都享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研究者還以《大公報》開辟讀者投書為例,對這種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特別針對報刊的公正問題,提出讀者投書應注意的地方:

(1)報紙必須采取必要措施,在刊登這些書信時,保證新聞的真實,如必須知道投函者是誰,而不應刊登匿名或使用假名的讀者來信;

(2)報紙在對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時,應當態度公正,對正反兩方意見都應刊登,不應有所袒護、抑此揚彼;

(3)對那些刊登出來有可能對社會產生很大影響的事件,為避免個人意見和錯誤起見,編者應當詳細審察,務必考察清楚,然後刊登。還特別提到,報紙不要製造來函、冒充公意,這種不道德的舉動,不是忠實報紙所應有的。此外,還建議《大公報》提供更多地方刊登讀者意見,各報也應增加讀者投書欄目,使民意多增加一些被發表的機會。

這些意見已經涉及新聞來源的可信性、媒介的立場及其社會責任等重要問題,雖因《大公報》的讀者投書而發,但可視作對整個新聞界的要求和期望,表明學界對媒介已有較全麵的認知。①

2.主張明確之社論

社論是構築報格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社論既代表民眾向政府提供關於國事的意見,也可向民眾提供要求如何處理國事的意見。它對民眾宣傳一種主張,並希望得到民眾有組織的力量的支持,再進而監督政府的工作。報紙社論對社會的發展擔負重大責任。②

著名記者薩空了指出,有些報社的社論雖注意當前問題的解決,卻缺少有係統整體的看法,而報紙社論應當有一貫的主張,但報社約人寫社論時,很少注意這個問題。當時的社論通常由報社約三四個人來寫,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主筆也隻改改顯然與報社最近主張抵觸的話。這就導致對那些有點判斷力的讀者而言,雖天天讀社論,卻說不出這個報社對國事到底有什麼主張;而對那些隻能接受、全無辨別力量的讀者而言,雖然接受了報紙的影響,但對國事仍不能理出一個頭緒。③

3.高尚、美好之新聞從業品格

新聞記者的素質關係到新聞報道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報紙的品格和對外形象。要養成良好負責的職業品格,除了新聞從業者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外,其所在時代的社會公共道德和公共理念的發展水平,也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報紙的品格的確可以通過記者及其工作體現出來,因此記者的整體素養如何也是考察報紙形象的重要指標。

人們對記者報道用語的看法,反映出當時的新聞從業者在報道新聞時存在的弊病。當時的新聞界在報道社會新聞方麵問題突出,為迎合閱讀者的需要,報道時不惜使用誇張渲染等手段以吸引讀者,熱衷於披露社會的不良現象或私人隱私,使報紙在社會中難以樹立良好的形象。時人指出,雖然社會上各樣不好的事情(如強奸、詐騙、搶劫、自殺等)確實不少,但記者報道這些事情時,不應使用過分鋪張的筆調,或過分的、甚或完全出於臆測的形容詞,尤其不應該把這樣的鋪張和形容用於和公眾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的暴露上。過分的鋪張或過分的形容,將引起不良的影響,妨礙個人和公眾的安寧。④